圖:文物探知館展出的恐龍化石大受市民歡迎,截至目前共逾1.3萬人次參觀。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發展局昨日表示,在西貢赤洲發掘恐龍骨骼化石的工作已經完成,總共發掘出約30塊含恐龍骨骼化石的岩石,有待清修工作完成後,才確定所含恐龍化石實際數量。赤洲一帶於今日解封,而在尖沙咀文物探知館的臨時工作室,將於下周五(20日)開放,讓公眾觀看化石清修工作。早前在該館展出的恐龍化石,大受市民歡迎,錄得共逾1.3萬人次參觀。
政府於10月23日宣布,在赤洲島首次發現有恐龍化石,即日起封島,以便進行化石發掘工作。發展局昨日表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及香港古生物學家詳細檢查化石發現地點,確定所有外露化石已經移走,團隊在赤洲發掘恐龍骨骼化石的工作也已完成。未來,古物古蹟辦事處、漁農自然護理署將連同古脊椎所,以及與香港、內地、其他地方的專家和研究機構合作,繼續推展恐龍化石清修及相關研究,鑒定赤洲恐龍的種類、探索香港遠古時期的古生態面貌。
發展局於10月時表示,專家進行骨組織切片初步鑒定認為,赤洲的恐龍骨骼化石,屬於白堊紀時期(距今約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至六千六百萬年前),是大型的年長恐龍,需進一步研究以確認恐龍種類。
專家:加強講座宣傳 維持古生物熱潮
當日發現的恐龍化石隨即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向公眾展出,古諮會最新文件顯示,由10月25日至11月15日,共錄得13712人次參觀展覽。發展局昨日表示,位於文物探知館庭院的臨時工作室,將於本月20日開放,屆時會安排市民現場觀看化石清修工作,並展出經清修的恐龍化石,以及其他在香港發現的化石,例如水生動物介形蟲和菊石,及蕨類植物,詳情稍後在古蹟辦網頁公布。
古蹟辦與漁護署並將繼續舉辦恐龍化石及古生物學主題講座和工作坊,提高公眾對古生物的興趣。漁護署會為中、小學舉辦到校科普活動。
因應發掘工作完成,漁護署署長今日將撤銷封閉船灣(擴建部分)郊野公園內的整個赤洲。發展局稱,島上已沒有外露恐龍化石,亦沒有適合登島或遊覽的配套設施,地理和天氣因素令船隻靠岸有一定風險,市民不應冒險登島。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除主管當局及其授權人士,任何人不得挖掘或搜尋古物。
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龍德駿昨日向《大公報》記者表示,不少市民對恐龍化石產生興趣,各行業、各年齡段的市民都往參觀化石、聽講座,不少家長帶子女學習知識。他認為現在是很好機會,推廣古生物學及地球科學,建議政府重點加強教育及科普,加強講座等形式的宣傳和推廣,維持這股古生物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