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大研非入侵性腸炎診斷工具

時間:2024-12-05 05:01:30來源:大公报

  【大公報訊】記者華英明報道: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首次發現一系列與腸道炎症相關的腸道微生物標誌物,有效區分常見的慢性腸道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及炎症性腸病,可望減輕大腸鏡診斷服務的壓力。

  研究團隊利用近6000個來自不同種族及地域的糞便樣本結集的腸道微生物群進行宏基因組學分析,鎖定一系列獨特的腸道菌種,繼而利用ddPCR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發明了全球首套非入侵性炎症性腸病診斷工具。研究結果最近於頂尖國際期刊《自然醫學》發表。這項嶄新的非入侵性診斷工具能夠可靠地分辨出腸易激綜合症及炎症性腸病,團隊預期相關檢測技術可於2027年在香港作臨床應用。

  中大醫學院前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全球每年約有八百萬人出現腸胃不適症狀,甚或需要進行內窺鏡檢查以判斷病因。大腸鏡檢查和以電腦斷層掃描或磁力共振掃描進行組織學檢查是現時常用的炎症性腸病診斷方式,由於沒有可靠的血液或大便測試,導致大腸鏡檢查的需求大增,而漫長的輪候時間亦令診治延誤。因此,開發一種非入侵性、穩定和精準的方法以輔助炎症性腸病診斷是十分重要。」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生鄭佳瑩表示,研究發現有炎症性腸病患者的腸道中,出現較多會產生毒素的細菌基因,而缺少多種抗炎功能的菌種。而團隊開發的診斷工具,其整體靈敏度高達88%,特異度高達89%,可更精準進行非入侵性診斷;早前更在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銀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