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藝壇動靜/聖士提反書院附小合唱團 首支港隊榮獲「大衛金獎」

時間:2025-10-25 05:02:08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聖士提反書院附小合唱團演唱壯族山歌《水母雞》。\受訪者供圖

  香港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合唱團(下稱「合唱團」)在7月於意大利佛羅倫斯舉行的第12屆佛羅倫斯國際合唱及管弦樂節中實現歷史性突破,奪得四項大獎,其中包括最高榮譽「大衛金獎」,成為首支獲此殊榮的香港合唱團。近日,合唱團指揮嚴珮詩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回憶這段參賽經歷歷程。她表示,從聲音、舞台動作到跨文化選曲,每一個細節都用心打磨;學唱時,學生們不只是掌握旋律,更理解歌曲背後的故事與文化。在嚴珮詩眼中,這段跨文化經歷,亦成為孩子們音樂教育中珍貴的一環。\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

  舞台上,學生們演唱了多首跨文化曲目:匈牙利民謠《Katalinka》帶來悠遠歷史氣息,講述18世紀土耳其入侵匈牙利時期的故事;壯族民歌《水母雞》採用接近山歌的唱法,配合舞蹈動作,生氣盎然;意大利作品《Wah-bah-dah-bah-doo-bee!》既向主辦方致意,也為演出注入歡快律動,使多元文化的氛圍更加鮮明;合唱團「飲歌」《永遠的信望愛》呼應其校史背景,也是合唱團向世界的自我介紹。

  「合唱團是校園文化一部分」

  奪得大獎源於長期培育和精心準備。嚴珮詩回憶,學校合唱傳統已有四五十年,早在她入職之前,這所小學的合唱團已經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學校很支持、家長也很支持,大家都喜歡唱歌,這樣的氛圍令我們能夠把這個傳統延續下去。」

  這次赴意大利比賽,團員是四至六年級的學生,年紀最小的只有10歲。為了準備這場比賽,他們練了好幾個月─每周至少兩到三次,從聲音、語言到舞台動作都反覆打磨。「小朋友都很活潑,要他們坐下來專心唱歌不容易。」嚴珮詩笑說,「但他們真的很努力。其實訓練挺艱苦的,我們的曲目在技術上難度都很高,但我希望學生能不斷挑戰不同層次的學習,不只是停在某個階段。」

  在嚴珮詩眼中,教學不是嚴厲的訓練,而是一場有策略、有樂趣的陪伴。「有時候要跟他們玩一下、講點笑話,或者加一些動作去提升他們的興趣。」比賽曲目中不乏不同風格的作品──從民謠到現代曲,從歐洲到亞洲。「選曲的時候我們盡量多元化,有些比較活潑、有些是傳統曲調,也有一些是民歌。」她特別提到孩子們學唱外語歌曲時,學習的不只是旋律。「譬如我們唱匈牙利的《Katalinka》,或中國壯族的《水母雞》,我都會先講故事。比如《Katalinka》是在18世紀土耳其入侵匈牙利的時期創作出來的,而《水母雞》是壯族的山歌。當我告訴他們這些背景,孩子們會更明白那個情感是從哪裏來的。」

  音樂延伸書本以外的學習

  嚴珮詩亦發現音樂能延伸書本以外的學習。「課本教他們認識不同民族,但唱出來能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份文化。」她舉例說,《水母雞》的歌詞其實是壯語,不是普通話,「孩子們剛開始唱時覺得不太明白,但慢慢地,他們會感受到那個語言裏的節奏與喜悅,在舞台上配合舞蹈動作,彷彿真的走進那個民族的世界。」觀看錄像時,可以發現這首歌的合唱並不像大眾熟悉的美聲唱法,但別有一番風味;即使沒有到現場,也能感受到那種如山歌般生動、身臨其境的效果。

  這樣的跨文化體驗,也成為他們音樂教育中珍貴的一環。「除了音準和技巧,我更希望他們能理解音樂背後的故事與美學。」嚴珮詩說,這樣的學習不只讓學生更懂表達,也讓他們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有更深的認識。「像《Katalinka》那樣的歌曲,我們堅持用匈牙利語演唱,不用英文翻譯,因為那樣才能保留原來的味道。」

  學生之間的情誼,也在合唱團內的相處中悄然加深。六年級團員陳芊彤說:「我們本來是不同年級的同學,很少有機會一起上課,但在合唱團裏大家變成了朋友。」在日常排練中,有人忘帶樂譜,大家就會一起看;有人音準好,就會幫坐在附近的同學對音。這份互助和默契,也讓團隊精神在平凡的練習中慢慢扎根。這次比賽的準備,是全校,甚至全家人共同的投入。嚴珮詩感嘆,「孩子們為排練付出了不少暑假時間,也因此減少了與家人的相處。」70多位學生參加比賽,逾百位家長隨行,不僅提供經濟支持,也親自到現場為孩子們加油,協助安排活動,照顧孩子,這讓嚴珮詩深切感受到大家齊心協力的力量。

  此次意大利之行,亦是一段增長見識的旅程。六年級團員呂咏姈說:「我們在意大利上了大師課,收穫頗多,也體驗到在歷史悠久的大教堂(cathedral)中唱歌,建築本身帶來的音響效果特別棒。」看到學生在海外體驗中獲益良多,嚴珮詩也希望能栽培更多喜歡音樂的孩子,讓他們在學習合唱的過程中,同時提升對美學與文化的認識。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