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龐博文及其公司立足香港,為全球客戶提供信息安全服務。
70後龐博文(Ronald)是土生土長香港人,80年代赴加拿大留學及工作,在四大會計師樓從事鑒證、調查工作,一次機緣巧合獲派駐香港,自此開展追夢旅程,成為信息安全專家。
90年代是網絡安全的重要轉捩點,面對當時社會的網絡安全意識薄弱,甚至只相信外資公司,龐博文迎難而上,發揮港人靈活變通精神,不斷學習新知識,成功闖出一片天:「讓客戶看到香港人也能做得起信息安全,不一定要用外國貨。」龐博文和他的公司在港站穩陣腳,由十多名員工起步,發展至全球擁八個辦公室、逾400名員工的信息安全企業。\大公報記者 楊州(文) 張凱文(視頻)
龐博文早年赴加拿大升讀大學,修讀哲學及神學工作,畢業後獲當地的會計師樓聘用,從事與資訊科技相關的鑒證、調查、檢測等工作。「畢業後很難找工作,我在大學已鑽研符號學、計算等領域,當時有寫網頁,亦有新技術項目,我都沒有興趣,最後去會計師樓從事信息安全工作。」龐博文表示,在會計師樓實習時已接觸到信息安全的工作,因當時未有行業標準,客戶會提出天馬行空的要求,包括攻擊系統(即攻擊自家機構的系統以找出安全漏洞)、大半夜從系統內複製資料等,他逐漸從中摸索出一套規範。
辦公室遍布歐美亞地區
1997年香港回歸前,龐博文獲公司派駐香港,改寫了他的職業生涯。「其實大學時期亦有返港找暑期工,當時沒有人懂得信息安全是什麼,想找一份與電腦相關的工作,只有賣電腦。記得經理拿住我份resume(簡歷)問我發生什麼事,不是讀電腦怎麼會認識這些,我覺得insulting(受侮辱),最後沒有去做。」龐博文解釋,修讀哲學及神學有助學習符號學、計算、古語言、秘密語言等,這些都屬於信息安全的範疇,大家分不清信息安全與計算機科學是不同的學科,計算機科學不會教授如何與黑客戰鬥,所以才需要信息安全。
龐博文在老闆退休後離開了會計師樓,邊學習邊工作,包括在香港品質保證局修讀ISO審計課程。「我不是會計師,又不會考會計師牌,有時間都讀其他degree(學位),先後在香港及內地修讀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專業課程。」龐博文說,老闆的一句說話啟發了自己,從事信息安全的工作都要換位思考,之後在香港及內地的電訊公司工作。他過去是站在監管者及審計者的角度,若能站在被審計者的角度去分析會有新發現,「同一件事以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去看,才能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會幫助到整個鑒證調查的工作。」
「當時好多人不相信香港有人會做信息安全,覺得鬼佬一定好,鬼佬一定勁。」龐博文回憶,大約15年前與一些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信息安全公司,耗時兩至三年建立一套防禦網絡系統,幸好投資者有耐性有遠見,一直給予很大支持,「因為投資者曾遭受DDoS攻擊勒索,找到他們幫手解決危機,深知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此外,當時很多潛在客戶盲目相信國際公司比本地公司好,即使公司符合招標資格亦遭冷待,「客戶說我們不夠國際化,入圍都只是為了湊數,我們六成員工來自世界各地,辦公室更分布在歐、美、亞等地。」
守得雲開見月明,2012至2013年間出現黑客組織「匿名者」、大規模的DDoS攻擊,眾多公司尋求信息安全服務。龐博文形容,是次DDoS攻擊比以往更頻繁,「我們公司早過其他人開,有一定經驗和資源,好多客戶找上我們去解決網絡安全危機。」2015至2016年,Mastercard、Visa等公司邀請他們參與支付卡行業(PCI)的審計工作,「回顧過去,每次都是把握當時的新趨勢,公司才有今天的成果,未來還有智慧城市發展,只要有系統、IP地址、網絡便有信息安全風險,我們只會更忙。」
培育後進 量產信息安全人才
從事信息安全20多年的龐博文坦言,行內一直欠缺人才,「當年沒什麼人認識信息安全,如今相關人才仍遠遠不夠,我都是慢慢摸索出來,沒有人手把手去教。大約18年前我在大專院校開班教授這方面的知識,每周抽出一天去教,希望為本地培育更多人才,讓他們都掌握到信息安全知識。」他認為,作為信息安全專家要有社會責任,「信息安全這專業要被尊重,不是看賺幾多錢,而是看對社會有幾多貢獻。現在就算工作多忙,仍會每周抽出一天繼續教學生。」過去的信息安全專家都是「獨行俠」,而對手黑客已是有組織性地攻擊,單打獨鬥是不可能的,必須培養出量產型的信息安全人才,「粗略計都有2000多人,只要有足夠的基數,再從中培養出有實戰經驗的人才成為顧問,我相信這個團隊會愈來愈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