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左五)與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得獎成員合照。右圖:職員示範如何使用AR智能助視器。
香港理工大學日前於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45個獎項,包括兩個特別大獎、五個評審團嘉許金獎,得獎發明應用範疇涵蓋視力健康、生物醫學工程、時裝及紡織等。
昨日,理大向傳媒展示獲獎發明。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表示「發明展本身不是故事的終點」,表示大學會積極推動教育到科研、再到知識轉移的進程,希望除了培養學生成為各領域的領導者外,亦能推動學生成為創業家。\大公報記者 趙之齊(文、圖)
AI變色布可用於室內設計
張開手掌,一揮手,眼前的布匹就能變換顏色,這樣充滿科幻感的布料,為理大其中一個獲獎項目─人工智能光纖布。發明者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陳芊瑞介紹,該項目結合了人工智能(AI)和針織技術,「讓很平凡的一塊布可以根據不同用家的需求改變」。
這樣一塊光纖布摸起來跟普通布料沒什麼區別,不帶熱度或電,亦可放進洗衣機清洗。使用時只需連接小小的電極,便可用手勢而改變其顏色。這一切的實現源於AI紡織系統裏的整合式鏡頭,能收集影像並經AI演算法處理,進行不同顏色的照明回饋。
該技術一方面用於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陳芊瑞說道,團隊製作了一塊六米寬的光纖布料,若將其置於家中,用家只需招手便能改變室內的顏色。她補充說,為了保護用家隱私,團隊亦將該攝像頭設計為一個「健忘」的系統,「當人們做第二個手勢時,系統就已經忘記第一個了」。
同時,該系統亦用於復康過程。團隊與相關機構討論後,根據老人喜歡的動作,例如比like、比心等,對系統進行編程,讓老人能以趣味方式進行伸展互動。陳芊瑞觀察到,認知障礙症(失智症)老人常會縮在自己的世界裏,而經過這種感官治療後,老人更主動地往外界探索及互動。她亦希望藉此讓大家感受到「AI也可以給老人用的」。
此外,本次另一獲獎項目「ProRuka」,是一款通過無線聲肌圖控制的新型前臂義肢。
發明者理大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鄭永平介紹,之前市面上很多「假手」都只能控制整個手掌的開關,且往往很重、很複雜,不方便殘障人士使用。而在研究過程中,鄭永平團隊發現,肌肉運動時超聲圖像亦會發生改變,因此結合AI及超聲技術,讓AI學習用家每隻手指伸展運動的情況,分辨出特定手勢和動作幅度,協助用家更有效以直覺控制前臂義肢,準確操控每隻手指。
所有義肢的佩戴都需要訓練,不過,如果殘障人士本身沒有手掌,AI要如何學習其手指伸展情況呢?鄭永平向《大公報》記者表示,若殘障人士仍有一隻手掌,可讓其殘肢根據另一隻手的運動情況鏡像地收縮肌肉;而若其兩隻手掌都沒有,則會通過觀看手指張合等影片,令其在腦中想像並嘗試相應肌肉收縮的感覺,讓AI學習其收縮情況。
鐵軌列車裝AI鏡頭邊行邊檢測
鄭永平續指出,目前三維打印製造一隻義肢的成本在一萬元以內,未來希望以慈善的方式,接受捐贈後提供相關服務給香港有需要的人士,在使用過程中進一步優化產品。
地鐵作為重要通勤工具,本次亦有基於尖端人工智能技術增強鐵軌缺陷檢測的「RailSwinX」項目,可在列車上裝攝像頭,一邊行車一邊進行檢測,希望2025年可在港應用,未來亦會推廣至大灣區等更多地區,以增強鐵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