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當年《大公報》以《馬將軍雖敗猶榮 孤軍苦戰殺聲震天》為題報道江橋抗戰。
「江橋抗戰雖然最終因力量懸殊而失利,但其歷史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一場局部戰鬥的勝負。」諸多歷史學者認為,這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第一次有組織的大規模武裝抵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日信心。
在今天的江橋抗戰紀念館,一款以「馬占山將軍」命名的香煙盒引人注目。姜崇鳳對大公報記者說,這個煙盒現在是館中最珍貴的一件文物,它是江橋抗戰爆發之後十幾天時間裏上海的福昌煙草公司特地生產的一款煙,取名為馬占山將軍牌香煙。廠家會從所收入的煙款中取出一部分作為抗日經費,很多不抽煙的民眾也會買上幾盒,以表對江橋抗戰的支持。
姜崇鳳介紹說,在民族危亡之際,這場戰鬥猶如一粒火種,點燃了全民族抗日救亡的燎原烈火。國內外輿論對江橋抗戰給予高度評價,《大公報》亦刊發《馬將軍雖敗猶榮 孤軍苦戰殺聲震天》等大量報道。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募捐和援助活動,紛紛成立慰問團、後援會,上海、哈爾濱的青年紛紛投筆從戎,赴黑龍江前線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