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雪龍2」號訪港/與南極科學家連線 港生踴躍提問

時間:2024-04-11 04:02:24來源:大公报

  圖:「雪龍2」號科學家與港生對談活動,機會難得,同學踴躍提問。

  昨日是「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訪港第三日,「雪龍2」號科學家於科學館與香港學生對談,來自20多間本地中學的逾200名學生現場參與,亦有多間學校透過線上平台觀看。學生們與南極「中山站」的科學家連線,提出包括AI在南極科考中的應用、南極生活細節等多種問題,詢問參加南極科考需具備的條件。

  有科學家表示,去南極考察要「多才多藝」,囑咐學生認真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環節。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亦寄語學生以極地科學家為榜樣,裝備自己,傳承科研的薪火和使命。\大公報記者 趙之齊

  「進行極地考察需要在體格和學歷上準備什麼?」「南極冬天極夜時你們會寂寞、想家人嗎?」「南極科考工作有沒有用人工智能(AI)技術進行?」在科學館的演講廳裏,學生們踴躍舉手,一個接一個提問。「中山站」站長兼空間物理學專家胡澤駿、負責天文觀測的副研究員紀拓,以及負責海冰/氣象監測的高級工程師王安良,通過線上會議與香港學生進行這場「天地人對話」。

  冀AI未來能用於室外惡劣環境

  對於AI運用,王安良說,現時科考工作只在數據處理時使用AI,採集數據仍主要以人力進行,因在南極採集數據首要保證穩定,AI在極端環境下的運用「還有商榷空間」。他希望未來AI能在室外惡劣環境裏協助完成工作,相信也是極地科研的一個方向。

  胡澤駿表示,去極地考察前會先在東北亞布力進行雪地生活集訓,包括體能訓練及在極端天氣下的自救訓練等。而在「中山站」的工作閒暇之餘,可以在室內體育館打籃球、羽毛球等,娛樂室裏還有遊戲機,亦可通過網絡跟家人電話視頻,因此不會太寂寞。到了六月的仲冬節,「中山站」還會和毗鄰的俄羅斯「進步站」一起舉辦派對,慶祝漫長黑夜的結束。

  除「中山站」隊員外,現場的科考專家們亦與學生進行對談。對於「雪龍2」號在科研發展上的意義,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研究員楊惠根表示,極地考察中仍有北冰洋中央區需要開闢,那裏存在四米厚的多年冰,相信「雪龍2」號的研發為未來進一步攻克艱難地區奠定裝備基礎。

  極地考察的後勤保障崗位會通過社會招聘。有學生提問自身應作何準備,楊惠根說道,「運轉小小的考察站跟運行整個城市是一樣的」,需要廚師、醫生、網絡工程師等,考察站運轉起來後科學家才能開展工作,因此呼籲學生「重要的不僅是學歷,還有技能」。天文光學研究專家李正陽亦指出,去南極考察要「多才多藝」,呼籲學生認真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環節,「你就是你自己的後勤保障人員」。

  保存新鮮蔬菜 要跟嚴寒鬥智鬥勇

  「在南極的食物與我們普通餐桌上的東西有什麼區別?」這是現場同學提的最後一個問題。李正陽回憶12年間三次去南極的經歷,表示以前很多食物都是先做好的「預製菜」,而現在有配置廚師,食物美味許多。不過,他形容最難的是保存新鮮蔬菜,要「跟嚴寒鬥智鬥勇」。楊惠根亦講到,越冬時只能自己種蔬菜,但室內種菜環境跟外面相差近60度,水分會往外揮發,種一棵黃瓜要每天澆很多水,才能長出兩小根。

  對談結束後,全球首位踏足南北極的女探險家李樂詩感慨,看完學生們踴躍提問的熱情後感到「好有希望」,相信極地考察需要年輕力量去推動。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亦在致辭時表示,「雪龍2」號訪港讓學生們能親身感受國家在極地科研上的進程和成果,鼓勵同學們將學習的極地科研成果與各學科結合,思考極地環境變化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寄語學生以極地科學家為榜樣,裝備自己,傳承科研的薪火和使命。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