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歷史見證/渠蓋出現全因鼠疫

時間:2024-03-18 04:02:46來源:大公报

  人稱Sammy Sir的渠務署熱線總監黎超良,於渠務署工作超過25年,由於對本港路面渠蓋知識十分了解,因而被冠以「渠蓋專家」。Sammy Sir日前向大公報記者講述由古至今渠蓋的演變。

  在本港開埠初期,維多利亞城(即現時中上環及西環等地一帶)內的渠道單一,只靠雨水沖走污物,溝渠亦沒有覆蓋,容易滋生蚊蟲及細菌。在1894年,香港發生鼠疫,令政府決定將雨水和污水分流、覆蓋溝渠,並把排放污水及雨水的管道轉到地下。為方便維修地下渠管,需在特定地點建造「沙井」讓工程人員施工,渠蓋因此誕生,用作覆蓋沙井。而早期的渠蓋以石和粗陶製造,其後改用更堅固的生鐵鑄造。

  Sammy Sir又提到,早期的清水渠蓋是圓形,由於開關較為困難,所以及後清水渠蓋也跟污水渠蓋一樣,改為由兩個三角形拼合而成的方形設計。另外,井蓋的設計和形狀過去數十年大致上都保持不變,只是井蓋的尺寸由550毫米乘550毫米,增加至現時675毫米乘675毫米,以方便檢查沙井和清理淤泥。

  Sammy Sir指出渠蓋上的英文名稱見證香港歷史,渠蓋誕生初期,本地未有鑄造渠蓋的工場,所以當時的渠蓋均在海外完成鑄造,再運回香港安裝。隨着本地渠蓋的需求急速上升,渠蓋開始改為在本地生產,並倚靠當時香港的造船業技術去鑄造渠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