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退而不憂4/被氹買高風險債券 退休伯伯蝕千萬元

時間:2023-12-28 04:02:34來源:大公报

  圖:黎先生(右一)以積蓄購買了六份高息債券,惟發債公司先後陷入財困,近千萬元投資恐化為烏有。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左一)及理事黃海樂(中)分別就長者投資給予建議。 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退休人士想過退而不憂的生活,如何運用手上的積蓄很重要。有長者儲下一生積蓄想安享晚年,卻誤踩投資地雷!有七旬長者因誤信銀行投資經理的游說「耳仔軟」,作出所謂的「低風險高回報」投資,先後購買合共六份高息債券,惟相關債券都因發行公司出現財務危機而違約,投資的近1000萬元血本無歸。他曾多次投訴,但無下文。

  有投資專家表示,投資高息債券同時存在高風險,投資者必須認清相關風險,並在能承受的範圍內購買,尤其是退休人士切記分散投資,不要孤注一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一旦遇市況波動,老本隨時化為烏有。\大公報記者 余風(文) 林良堅(圖、視頻)

  「現時這六份債券應該一毫子都不會有!」現年74歲的黎先生談起2017至2018年間透過銀行購買六份高息債券,如今卻全變成廢紙,臉上盡是無奈。一向有投資股票及房產的黎先生表示,由於年事已高,希望能有穩定及回報率較高的投資方法,因而在一名銀行經理游說下,在2017年6月底及7月初,購買內地一房地產公司分別於2023及2025年到期的三份債券,各份的賬面價值為20萬美元(約156萬港元)。他續說,由於他儲蓄了一筆可觀的款項,希望投資能為家人帶來保障,因而在2018年2月至3月間再購入另外三份內地證券、電力及房地產的高息債券,各賬面價值同為20萬美元,即連同之前合共購買六份債券,總共投資達120萬美元(約937萬港元)。

  發債公司先後陷財困清盤

  黎先生表示,雖然早前曾接獲相關公司每半年約6000美元(約46800港元)的派息,惟早前相關公司已因財務問題停止派息,近期其中一間內地房產公司陷入財務危機,被申請清盤;另一間電力公司的債券違約逾一年後,近期才續約,及後每半年給予約2600美元(約2萬港元)利息;另一間證券公司日前亦宣布破產,現時法院正審理清盤,「等於全部(債券)是打水漂,即我的錢不要希望能再回頭。」

  自2008年雷曼兄弟迷債爆煲事件後,一度促成監管機構收緊對銀行銷售過程的規管,當中包括銀行推售任何產品都要有錄音及多重確認等規例,相關規例至2019年9月才獲放寬。黎先生表示,早年他曾想透過另一間銀行購買債券,惟相關經理曾提醒,以他當時近68歲之齡,並不適合購買相關債券,惟及後他接觸涉事的銀行經理,對方堅稱可以購買,但需要跟隨該經理的「指示」及「提議」。

  按銀行經理指示錄音作證

  「意思即這說話不應如此說,這題不應如此回答,應該如何回答,經理當時寫張紙仔給我看,在我錄音時遞給我,並指着要我講出來;有些在錄音時覺得不合字眼,甚至停機再錄。」黎先生指出,2018年在購買相關債券時需錄音作證,全程錄了三、四次,斷斷續續才完成,他直指當時覺得十分詫異,質疑自己是否夠條件購買相關債券,「原來風險如此大,在錄音時我才知驚!」惟他說當時已騎虎難下,並已到了錄音階段,其他銀行職員又好似「好老友」對待,盛情難卻,因而簽下購買債券的合約。

  「我當時傻更更地跟着他(經理)引導,按指示錄音,大家有商有量便過到關。」黎先生自言年事已高,當時沒有當機立斷,事後十分後悔。他有向金管局投訴相關銀行,但無法討回款項。「真的要聽政府說,做定期,(長者)不要再因盛情難卻而把自己的血汗錢交予銀行代為安排。」他認為長者不應「耳仔軟」,購買一些自己不熟悉及不合適的投資產品。他更希望銀行在出售相關金融產品給長者時,必須解釋清楚風險及考慮有關長者情況,並衷心希望不會有人再重蹈其覆轍。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