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多區候選人都提出要改善醫療配套服務,以應對人口老化問題。
拚政綱、拚理念、拚業績!這是新一屆區議會選舉的亮點。市民看到每位候選人「做足功課」,提出一份份扎實可行的政綱,展現出對社區的深入認識,對協助改善社區環境的誠意,希望當選後與市民共同建設美好社區、為市民謀福利。
大公報記者整理了部分市民普遍關注的痛點難點問題,以及各區候選人對社區問題的想法和建議,與市民共同回顧和展望。希望市民「用好手上這一票,選出自己心儀的區議員!」\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舊區陸續重建 做好社區規劃
建議1
希望加快舊區重建,完善設施配套,為居民提供宜居宜業環境,展現社區新貌;敦促有關部門對非法棄置廢物問題的管制和執法;進一步完善劏房租管條例,保障劏房戶權益等。
建議2
希望增設眼科、牙科診所,減少衞生黑點,增設智能停車場,以及通往將軍澳區的跨海大橋、通往紅磡的海濱長廊等倡議。舊區重建不僅可以有助於環境衞生的改善,也可以縮短居民等候「上樓」的時間。
建議3
希望可以實現「全民海濱」的目標,將九龍東西區的整條海濱連貫接通,以紅磡黃埔海濱作為起點,中間連接土瓜灣及啟德,目標是令西九龍海濱長廊及觀塘海濱長廊能夠互相串聯,成為九龍區的特色地標。
交通接駁不便 新思維通脈絡
建議1
將軍澳居民被逼依賴鐵路的問題由來已久,要積極改變巴士路線規劃,增加點對點快線服務,包括來往中環、銅鑼灣等,以提升交通效益和競爭力;透過改善香港出行易應用程式設計和將小巴站牌納入智慧城市的建設部分,以提升小巴服務,同時期望推動北港島綫的延伸,令將軍澳可以直達會展,居民可快速抵達港島核心商業區。
建議2
觀塘功樂道至牛頭角地鐵站有一條長樓梯,平日有很多行人出入,但是街坊年紀大了,出行很不方便,建議政府要盡早建造電梯。
建議3
爭取優化南區的多條巴士線路,譬如來往鴨脷洲邨至中環的城巴90號線,由於有很多海怡居民搭乘,應增加停海怡站;增加海怡、利東往灣仔至中環的巴士線;為過海巴士路線171號線、671號線加設早上6時和7時的班次,滿足居民早上上班需要等。
車位少違泊多 新科技解困
建議1
應該開誠布公地將問題擺到枱面上討論。政府應廣泛增加停車場和智能停車場的供應,同時引入自動泊位系統等高新科技推動停車場向高空發展,達到泊車空間最大化。
建議2
對於鄉郊居民來說開車是出行之必須。在社區,汽車替代公共交通「打通了居民出行的最後一公里」。因此未來的發展需要加強基礎建設,預留足夠的交通配套設施,方便每一位居民的生活。
醫療資源不足 多管齊下解決
建議1
未來可增加地區專科及普通科公營服務的名額,並擴大公私營醫療協作服務的範圍,以縮短診症的輪候時間,同時期望制定公營牙科服務發展藍圖及時間表,逐步發展為市民提供全面的牙科服務。
舊區居家安全 各方協力改善
建議1
西區存在不少超過50年樓齡的舊樓,有衞生及安全隱患等,會致力協助街坊,包括成立業主立案法團改善舊樓管理問題,爭取市建局及政府為業主提供更多資源協助維修,甚至將舊樓重建和交椅洲人工島計劃結合,實現大規模重建,相信能改善西營盤以至西區的舊樓問題。
建議2
改善社區居家安全的措施和計劃,包括加強警務力量、提升監控系統和加強社區巡邏。會吸納更多居民意見,共同做好社區安全事務。
建議3
很多業主立案法團、業主處理大廈管理工作時,面對很多不同困難,希望推動政府牽頭拉線,聯繫地區團體和專業的物業管理公司,合作支援更多區內目標「三無大廈」處理各類型修葺令,以及籌組法團,讓大家能合法合規,積極改善大廈管理,杜絕石屎剝落跌落街等情況出現;同時爭取設立專項資助,處理因天台防水層等大廈公用設施失修而引致的家居滲漏水等嚴重困擾居民的問題。
支援長者 共建關愛網絡
建議1
西區人口老化問題嚴重,認為要在社區普及樂齡科技,讓長者有數碼自信,便利生活出行;普查聯繫獨居長者、雙老長者,加強提供相關外展服務。
建議2
對於中區道路設施的平整,以及一些退休老人住在舊式樓宇的一些關愛服務,都需要積極去推動;將宗教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互相鏈接,為當區居民提供更加貼身的服務。
建議3
爭取特區政府投放資源,加強休憩設施,支援弱勢社群等。
助力青年發展 培育愛國精神
建議1
建立青年網絡,舉辦更多國民教育活動,推動青年更認識自己的國家,做好國民教育。此外,政府亦應該增加更多的配套設施讓青少年在就業就學方面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包括香港新興的文創產業等,幫助青年向上流動。
建議2
對於青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有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更需要有全面的支援。建議活化柴灣工業區,將其打造成為文創中心,能夠讓青年人有空間展現所才所能,同時創造就業機會。設立青年發展中心,為青年的學業、就業、創業等各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援。
建議3
無論是「七一」回歸還是國慶等節日,都應舉辦一些嘉年華、講座等活動,讓更多青年了解更多愛國相關內容。建議地區內能夠舉辦更多交流活動,與社區活動結合,讓青年參加更多義務工作,加強青年對國情的了解,培養他們勇於擔當、勇於作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