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創科路上/強化STEM教育 培養青少年科學家

時間:2023-11-22 04:02:23來源:大公报

  首屆「未來香江」國際科創教育論壇昨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多位科創教育學者和專家分享STEM教育發展情況。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指出,去年全國公民科學素質僅達12.93%,希望未來有更多科學家可以協助制定科學類課程的標準,「現在全社會共同努力,希望造就一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助力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大公報記者 趙之齊

  武向平表示,傳統的學科教育重視傳授基礎知識,科學教育則注重思維方法和方式,是一種「養成性教育」,「通過教育培養學生個人的興趣,讓這個興趣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武向平說,目前全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尚不是太高,這一數據在去年僅為12.93%,預計2035年能達到25%,與美國相比仍差了大概20年。但現時內地的科學老師仍缺乏,師生比例大約是1:466,且大部分只是兼教科學課程,本身學科背景與理工科沒太大關係,使科學教育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因此,國家教育部在去年發出通知,希望擴大科學教育專業的招生規模,從源頭開始解決資源問題,同時加大對相關專業科學教師人才培養的力度。教育部還仿照美國的科學教育進行課標定製,武向平希望未來有更多科學家參與科學類課程的標準制定。

  嶺大校長:讓AI添認知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亦分享了關於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AI)的看法。他打趣說,目前AI較多進行聊天、畫畫、寫作等認知層面上的行為,而非幫人類完成打掃衞生、鏟貓屎這種「髒活累活」。他認為,未來科學家們應努力讓AI發展領域更加廣闊,涉及物理世界,「相當於你除了做出人的腦子之後,還要做手做腳,且要做得有力和精確」。

  他還表示,嶺大未來計劃成立獨立的數據科學學院,同時也注重交叉學科的發展,如將文學院作為發展數字化的一個重要基地,「AI的發展,令我們可讓學科的邊界變得更不分明」。

  來自特拉維夫大學教育學院的博士Arnon Hershkovitz介紹AI在個性化學習上的應用,他表示,個性化學習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獨特技能、能力和偏好而為其定製學習體驗的教育方法。以前個性化學習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教師進行一對一輔導,然而對師資的要求過高,現在AI可以協助實現。

  他介紹道,該系統可以收集學生行為和知識的相關數據,連續且自動地對學生的狀態進行建模,為每個學生定製他們自己的學習路徑,同時也可連續對學生的技能情況進行評估,從基於文本的開放式問題回答、討論論壇等內容中提取數據,更好地了解學生是否良好吸收了學習內容。

  星洲教學模式 着重探究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的陳文莉副教授表示,新加坡學校的主要教學方法是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幾乎所有科學主題學習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尋找證據和數據之後進行解釋和論證。她指出,學校教學重視在日常生活裏「將學習去正式化」,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學習就在生活裏。例如學生自己去到社區,為植物的不同部分拍照,將草圖製成動畫以展示植物生長過程,同時也通過思維導圖進行呈現。她強調,新加坡的科學課程教學目標是希望所有學生都能受到激勵從而對科學產生興趣和動機,也希望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成長,並創新地運用科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