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醫藥新路向/「慢病共治」倡納入中醫師 減公院負擔

時間:2023-10-16 04:02:31來源:大公报

  圖:中醫近年普及程度提高,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去年總就診人次約150萬,較2014年提升近五成。\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近年市民對中醫服務需求持續上升,團結香港基金提出推動中醫師參與基層醫療服務,釋放中醫師的服務潛力,包括將中醫納入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促進中西醫協作發展,以及針對中醫優勢病種制訂公私營協作計劃,增加市民醫療選擇,亦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

  中醫藥日漸成為香港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數據顯示,2022年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總就診人次約為150萬,相較2014年提升近五成;2022年中醫服務佔長者醫療券總體服務比例約四成,較2017年上升近六成。在服務供應方面,當前香港有超過一萬名中醫師,其中超過九成在私營市場服務。

  逾九成中醫服務私營市場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葉文祺指出,中醫藥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隨着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於2025年建成,政府即將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及增加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資助服務名額,現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好時機,政府應多管齊下,從弘揚中醫藥文化、加強中醫基層醫療服務及提升中醫人才質量等三方面着手,積極推動中醫藥全方位發展,促進市民健康。

  政府即將開展的慢病共治先導計劃,選定糖尿病和高血壓,由家庭醫生及跨專業團隊為市民提供疾病管理服務,惟未有中醫參與。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周嘉俊指出,市民對中醫服務的認受性逐漸提高,惟現時基層醫療服務尚未充分利用中醫的服務潛力。政府應考慮優化現有的慢病共治計劃,將中醫師納入其中。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會長林蓓茵表示,香港有研究發現,有三成向中醫求診的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中醫在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擔當更重要的角色,當病人在確診的臨界值徘徊時,中醫可進行早期介入,給予中藥、針灸或藥膳的建議,有效控制病情的發生或發展。如當已確診的病人正在服用西藥控制病情,中醫可有效紓緩頭暈、頭痛、疲倦等症狀,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防止併發症發生。她期望政府可推進中醫參與現有的慢病共治計劃。

  明確角色 發揮中醫獨特優勢

  為推進中醫師參與基層醫療服務,團結香港基金建議,參考香港現有中西醫協作的服務經驗,以及內地制定高血壓、糖尿病管理指南的做法,根據現有的醫學實證更新參考概覽,加入中醫元素,明確中醫在各項基層醫療服務當中的角色和定位,促進中西醫共同提供基層醫療服務。

  此外,政府應透過公私營協作計劃,善用私家中醫師為市民提供基層醫療服務。除將中醫師納入慢病共治計劃,周嘉俊認為,政府可針對痛症等中醫優勢病種開展中醫公私營協作計劃,增加市民醫療選擇,「如想發揮中醫的獨特優勢,希望中醫不只是作為一個選項,更要為中醫開展一些特定的治療計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