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楊大姐在灣仔太原街擺賣手織衣飾逾30年,小小攤檔內盡是她的心血結晶。
憑着手中上下跳動的棒針和纏繞指間在空中飛舞的毛線,一件顏色鮮艷、圖案精美的「溫暖牌」冷衫逐漸完成,這就是上古流傳至今擁有數千年歷史的針織手工藝。
年屆花甲的楊麗萍(楊大姐)從小學會織造衣服,擺攤32年,靠一雙手養活兩代人。然而隨着時代巨輪的前進,不少傳統手工藝面臨被淘汰,「手工編織好講究耐性,一坐就是數小時,現在已沒有年輕人入行。」楊麗萍惋惜地說,一門手藝最終可能湮滅於歷史中。\大公報記者 黃山、盛德文(文、圖、視頻)
「靠一雙纖弱的手織出了幸福一生,其中雖然有血有淚,但更多的是充滿感恩之心。」現年66歲的楊麗萍(楊大姐)在灣仔太原街擺攤30多年,除了養活自己,還將子女培養成才。已過上半退休生活的她,一談到手工編織就有說不完的話,「從小就穿媽媽編織的衣服長大,在耳濡目染下學會了手工編織,長大後也與編織結緣,從事編織服飾生意。」
慘遭商人「走數」蝕數十萬
楊大姐表示,剛開始只是幫朋友的小孩織毛衣,後來在西營盤開店跟洋行做生意。「當時年輕不懂事,以為生意講究一個『誠』字,不知道要收按金,詎料被一位印度商人『放飛機』(走數),損失數十萬元,手上囤積了大批貨,血本無歸。」楊大姐為還清欠債,只有到街邊擺攤,開始「走鬼檔」生涯。「以前擺攤好辛苦,一不小心就會被拉,不但貨被充公,還要上庭繳千多元罰款。」楊大姐試過一個人拿着兩大袋手織衫從銅鑼灣跑到香港仔擺夜攤。
「走鬼檔」曾養活了一代香港人,楊大姐形容盛行期整條街都是走鬼檔,而她走着走着,最終在灣仔太原街安定下來,一做就是32年,每天早出晚歸,售賣自己和潮州家鄉村民編織的各種服飾。
圖案精美立體 款式鮮艷多元
「我學的是針織,線路密實和保暖,冬天較多人幫襯。而潮州的手鈎非常出名,圖案精美立體感突出、柔軟通透適合夏天搭配穿着。」楊大姐表示,不同於以往簡約的素色款式,現在的編織款式更加鮮艷多元化,越來越受年輕女性歡迎。「好多遊客過來打卡,也有許多港人買來當手信送給國外的親友。」
「織一件冷衫很花時間,每日工作八小時,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因全是人手編織的,特別溫暖,所以有『溫暖牌』之稱。」楊大姐透露,以前最多律師幫襯,特別是冬天,差不多每個律師人手一件茄士咩,「茄士咩最貴最難織,內裡需加多一條線一起織,起到吊起件衫的作用,不會件衫越穿越墜(拉長變形)。」楊大姐表示,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攤檔除了和姑仔一起打理外,貨源有賴潮州家鄉全村人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質保量。
編織費時 年輕人嫌枯燥
「這件是村裏的老藝人手鈎的,那件也是,但兩位老人家現已去世,後繼無人,賣完就沒有了。」楊大姐感慨地說,現今社會太多娛樂、誘惑,好少有年輕人能靜下心數小時專注一門手工藝,「曾經有個小朋友好有心過來學習,但也被家人勸阻,稱沒有前途寧願花多點時間去補習功課。」
楊大姐利用手中的毛線編織出屬於自己五彩繽紛世界,過上幸福的生活,但她更希望能將手工編織這項技藝得以傳承,避免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