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爺爺捐亡孫心臟救人 延續「愛心」

時間:2023-05-29 04:23:50來源:大公报

  圖:兩名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呼籲市民登記中央器官捐贈名冊後,亦需及時向家人表達其意願。\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本港每年約有80至120名患者腦幹死亡,當中約四成至四成半家屬同意離世者捐贈器官。有器官捐贈聯絡主任表示,工作中最大挑戰是捐贈者很多時是突然離世,家屬面對突如其來的喪親之痛,要短時間內談器官捐贈不容易,但器官捐贈除了為有需要的人重拾新生外,亦能為失去摯親的家庭提供一個支撐點。

  一名最初拒絕讓腦幹死亡孫兒捐贈器官的爺爺,收到受贈者的心意卡後表示,「他們(受贈者)的健康就是我們的快樂」;有家屬不介意器官跨境捐贈,只希望親人能遺愛人間,「大愛不應該有國界、年紀、性別之分。」\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

  屯門醫院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張淑雯本身是腎科護士,從事器官捐贈聯絡工作逾10年。她表示,近年器官捐贈數字仍然低迷,每年80至120位腦死亡人士,只有百分之四五十願意捐出器官。

  不應有國界年紀性別之分

  家屬拒絕捐出逝者器官的原因各有不同,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部分家屬仍然有留全屍的傳統觀念。此外,亦有部分家屬對器官捐贈存在誤解,例如擔心逝者在摘取器官過程中會覺得痛,或者憂慮摘取眼角膜後會影響遺體的儀容。她解釋,目前摘取眼角膜的技術已經十分先進,盼家屬不再憂慮。

  張淑雯提到去年她處理的一宗個案,一位年輕人因頭部重創離世,爺爺是十分傳統的人,一開始拒絕捐出孫兒的器官,但十多分鐘後,爺爺很心急地找回張淑雯,並表示願意捐出孫兒的心臟,「他說見到孫兒的心臟跳得很好、好強壯,如果把有用的器官拿去燒掉,很不值得。」張淑雯說,爺爺簽署同意書時不斷強調孫兒的心臟,「我想爺爺最不捨得的就是孫兒的心臟。」

  事隔一個多月後,心臟受贈者手寫心意卡透過張淑雯轉達給爺爺,獲回覆「他們(受贈者)的健康就是我們的快樂。」張淑雯認為。捐贈器官不單只有悲哀、離別等負面情緒,患者離別前更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為失去摯親的家庭提供一個支撐點。

  本港過去曾有兩次因本港未能配對成功,捐贈器官轉送到台灣幫助他人,其中一宗個案是由張淑雯接觸,她說,患者捐贈肝臟器官是AB血型,在輪候冊上未有患者合適,「那個肝真的很健康,不希望浪費。」當時張淑雯詢問捐贈者丈夫的意願,其丈夫回覆稱,「你不用跟我說的,幫到人就可以了,最重要是我太太的器官可以幫助到人。」張淑雯身有同感稱,「大愛就不應有國界、有年齡、有性別的存在。」

  籲勿受網上言論動搖捐獻初心

  基督教聯合醫院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梁宇添憶述,一名20多歲女孩因哮喘導致心臟停頓離世,惟生前未向家人提及器官捐贈意願,起初家屬不同意捐贈,但得知女兒意願後,最終還是答應捐出女兒的器官,最終令七個病人受惠。梁宇添呼籲市民登記中央器官捐贈名冊後,亦需及時向家人表達其意願。

  梁宇添說,不擔心近期網上一些爭議言論影響器官捐贈,只想傳遞器官捐贈的意義及價值,「初心與愛心都是想幫人,不是說幫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