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館藏擷英/鄭燮《雙松圖軸》\閒 雅

時間:2025-10-31 05:02:23來源:大公报

  圖:鄭燮《雙松圖軸》

  重陽佳節甫過,古畫中蒼翠雙松與勁竹怪石相映成趣,承載着千年重陽文化的深厚意蘊。重陽節,又稱「老人節」,自古便是敬老、祈福的重要日子。人們在這一天登高遠眺、簪菊、飲菊花酒,寄託美好祝願。重陽節起源於上古的天象崇拜,至今已有兩千餘年。自漢代起,重陽逐漸演變為正式節日,並在唐宋時期盛行。節日習俗中,登高驅邪、敬老尊賢成為主流。

  中國的長壽文化源遠流長,不少形象被賦予了「長壽」的意味。松樹壽命可達千年,臨冬不凋,在道教中被視為長生不死的象徵。而鶴則是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品種的鶴壽命可超過百年,民間認為高潔、清雅的鶴是仙物,因此也把牠與長生聯繫起來。二者合繪,寓意「松鶴延年」,藉此傳達對生命長久的祝願。

  山東博物館是齊魯文化的重要殿堂。近日其「海岱日新——山東歷史文化陳列」剛榮獲中國博物館界的「奧斯卡」獎。而館內珍藏的鄭燮《雙松圖軸》(附圖),正是重陽文化的藝術詮釋。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揚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尤擅蘭、竹、石畫。此卷繪於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為贈友之作。畫中兩株勁松挺拔,旁有修竹、怪石與蘭花,墨色靈動,結構疏朗。畫面左側詩句,表達了畫家對友人肅翁的深厚情誼,也體現了重陽節敬老、珍友情的精神。《雙松圖軸》兼具書畫之美,保存完好,為山東博物館珍藏佳品。重陽時節,細賞此畫,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同時,更能體悟中華文化尊老敬老的悠久傳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