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昨日是復常後首個清明節,不少孝子賢孫一家大小同行,有小朋友攜同祭品前往祭祖。\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右圖:昨日天氣不穩,一度下起小雨,掃墓人士冒雨拜祭。\大公報記者鍾佩欣攝
昨日是社會復常後首個清明節,天氣不穩,但孝子賢孫紛紛冒雨上山掃墓,各區墳場人山人海。限聚令、口罩令均已撤銷,很多人相約親戚一行十多人,「跨家庭」一起拜祭先人。
有市民說毋須戴口罩,行上山拜祭也較舒適及輕鬆;亦有人說疫情期間不敢帶同老人家及幼童往祭祖,時隔三年小朋友長大了,就帶上子女一起掃墓慎終追遠。有年輕人說,希望告訴已離世的公公婆婆,不用擔心自己及家人,「我過得好好」。\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 實習記者 黃曉琪
物價上升 祭品開支較往年高
昨天整日天色陰暗,上午不時下起小雨,路面濕滑,墳場上山的路陡斜,但仍有很多孝子賢孫為盡孝意,帶備香燭紙紮等物品,一手撐着雨傘,一手提起香燭祭品,冒雨祭祀。有些市民一行十多人掃墓後一同共進午餐,相聚閒聊。
在鑽石山墳場,市民黃先生拖着放滿祭品的手拉車,特意前往拜祭公公、婆婆等五位先人。他說在小時候,公公、婆婆很疼愛他,不時買小零食哄他開心,「我都會幫他們按摩」。公公婆婆在他幼年時已離世,他不時想念二人,昨日拜祭時向公公婆婆細說自己的近況,告訴他們,自己已長大成人,不用擔心他與家人,「我過得好好」。
黃先生的媽媽馬小姐說,今年帶往掃墓的祭品較去年多點,「金銀衣紙那些會摺多點,看上去就大袋點」,今年總消費約600元,馬小姐希望透過清明節傳遞「尊重祖先」信息予子女。有市民說,今年消費預算較往年高,物價亦較往年有所上升,「以前就只有金銀衣紙,現時會多一點燒肉」。
藉掃墓教孩子要尊重祖先
市民江先生的公公於四年前離世,每年清明他都會往拜祭曾祖父母及公公,祈求先人保佑一家人身體健康、出入平安,「會說一下自己的願望、近況」。江先生憶述公公生前每逢新春佳節,都會親手製作美味的年糕,味道是獨一無二,「公公製作的特別好食,現在都食不到了。」
有市民說,疫下三年,每年清明、重陽節都會風雨不改前往拜祭。岑小姐說,疫下擔憂老人家及小朋友受感染,拜祭儀式以簡單為主,今年社會復常,她與親戚一同拜祭。
市民陳小姐首次攜同兩名六歲兒子,前往拜祭曾祖父母,稱「生前未見過,小朋友第一次見面就自我介紹」,旁邊小朋友非常害羞地說,拜祭時有向曾祖父母打招呼說「你好」,把自己的名字告訴他們。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市民黃先生手持鮮花,表示不會只在清明節才拜祭,祭品以簡單為主,一切「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