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旅業南圖5/拯救舢舨文化 保南區旅遊特色

時間:2023-04-06 04:23:47來源:大公报

  圖:舢舨旅遊仍然是香港仔的特有項目,然而興旺情況已遠遠不及當年的全盛期。\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舢舨船是香港仔避風塘的主要水上交通工具,與漁民文化息息相關,昔日南區是外國遊客觀光熱點時,兩岸有近半百艘,今天只餘不足十艘。

  「我很喜歡開舢舨,除了因為這是漁民一部分的根,也因為曾見證滿是遊客的南區。」年逾70歲的舢舨戶感慨,舢舨一旦全數沒落,便等於這一傳統永久失去,期望政府扶助保育。有議員及地區人士認為,舢舨是香港南區重要的旅遊資源,倡議發展原區旅遊設施,拯救舢舨文化。\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

  香港仔避風塘昔日泊滿住家艇,舢舨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穿梭來往鴨脷洲與香港仔,接戴乘客觀光遊覽、上遊艇、接駁其他船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一睹漁港內的漁民生活而登上舢舨的遊客絡繹不絕,艇家很多時都忙得沒時間吃飯。時移勢易,避風塘的住家艇戶早已上樓,地標的珍寶海鮮舫也不存在了,舢舨開始走入歷史記憶。

  「(當年)旅客多啊,一天要走幾十轉,每一程都坐滿客,一天就有幾百名外國旅客。」

  「你來啦?隨便坐!有時候不上岸,就在岸邊自己煮點吃的。」記者採訪當日,上舢舨時,船家「大家姐」正在船尾劏紅衫魚。她是漁戶長女,在船上出生,有七名弟妹,所以人稱「大家姐」,她說自己不擅詞令,但談起舢舨歷史便滔滔不絕,像極一本活字典。

  「以前的舢舨船全靠手搖的。」她說昔日的舢舨沒現時般大,只長約六呎,駕駛者站在船尾搖櫓,很費勁。現時已沒有搖櫓的舢舨,全改用玻璃纖維造艇身、馬達驅動。

  「大家姐」曾經上岸到工廠打工,結婚生子後重回海上,成為舢舨艇家,方便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她說,那時候舢舨艇生意最興旺,「旅客多啊,一天要走幾十轉,每一程都坐滿客,一天就有幾百名外國旅客。」

  當時旅客乘搭舢舨繞避風港一周,觀看住家艇上的水上人生活,「大家姐」說,「他們(旅客)沒看過這樣的生活方式,覺得很有趣,有時候還叫我們開近一點和水上人握手。」那時還有珍寶海鮮舫,南區漁港「有嘢睇,有嘢食」,十分熱鬧,舢舨有近半百艘,艇家甚至忙到沒時間吃飯。

  不過,1986年香港仔發生火燒連環船事件後,水上人開始遷到岸上,住家艇逐漸消失,南區漁港旅遊也逐漸褪色。三年新冠疫情,旅客消失,珍寶海鮮舫沉沒,連遊艇也減少出船,連接載市民往返停泊避風塘內的遊艇的生意也沒了,舢舨船家生計雪上加霜。

  「疫情時,的士、小巴都有(政府提供的)入油補貼,只有我們是沒有的,感覺我們是被遺忘的一群。」「大家姐」說,舢舨現時往往一天的過岸客人只三人,一天收入只得數十元。她說,舢舨一艘造價約60萬元,以現時的生意額,「開一輩子都賺不到一艘船」,難吸引人入行。

  「最喜歡和遊客聊天,他說說他們的事,我說說漁港昔日。」

  據了解,為了賺錢生存,很多舢舨船從事起俗稱「偷雞」的違法載客形式,走出避風港的規定活動範圍,違反牌照規定。「大家姐」認為,舢舨船需「先求存,再發展」,期望政府研究讓舢舶擴大營業範圍,或提供補貼資助,讓船家有生活保障。長遠而言,南區需要新的漁業旅遊地標,吸引遊客,例如把香港仔魚市場及周邊環境打造旅遊區,延續南區的漁鄉故事。

  「大家姐」說,仍然喜歡這一行,是因為「最喜歡和遊客聊天,他說說他們的事,我說說漁港昔日。」但她說,這艘小船若有一天出了問題,她會選擇放棄,讓船沉入大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