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理大「科學世界:探索太空,造福人類」太空實驗設計比賽結果公布,拔萃男書院(前)、拔萃女書院(右)及聖保祿學校(左)分別獲得冠亞季軍。
為培育香港青少年對航天科技的興趣,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科學世界:探索太空 造福人類」科普計劃,並在計劃中設「太空實驗設計比賽」,比賽中奪得冠軍的實驗方案將獲得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所提供的指導及修正,並有機會被送上中國空間站實踐。
三支勝出隊伍將分別獲港幣一萬元、五千元及三千元的現金資助,以獎勵得獎同學繼續在其學校推動STEM教育。\大公報記者 葉心弦(文、圖)
此次比賽共收到26份來自22間中學提交的實驗計劃書,在經過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等專家組成的遴選委員會的評選後,拔萃男書院的「蜥蜴細胞研究」、拔萃女書院的「蘆薈藥用功效研究」以及聖保祿學校的「環保供氧球」分別獲得冠、亞及季軍。
研蜥蜴適應力 應用於人體
拔萃男書院的實驗方案「研究微重力及輻射對蜥蜴細胞於太空生長及修復之影響」在今次比賽中獲得冠軍。團隊學生介紹說,平時在地面上遇到的一些常見的健康問題,在太空則難以修復和治療,例如相同的藥物,在天空上被人體吸收的速度會比地面慢。而蜥蜴有特殊的尾巴重生能力,以及較強的適應能力,故希望透過比較蜥蜴細胞的體積及密度在地球和太空的分別,探究蜥蜴如何適應太空的微重力及輻射,從而了解影響細胞代謝的因素,亦可以參考其適應太空環境的方法和成效,以應用於人體身上。
讀中五的鄭至庭表示,設計方案並非一帆風順,團隊經過大量的討論後,方決定出一個最終方案。
奪得亞軍的為拔萃女書院的「微重力對蘆薈藥用功效的影響」實驗方案。中三的李津榛表示,實驗方案的靈感來源於自己家中長期種植蘆薈和多肉植物,希望在空間站以水培法栽種蘆薈,以研究微重力對蘆薈的藥用功效有何影響。聖保祿學校的「環保供氧球」獲得季軍,該團隊指,打算設計一個生態球,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以改善空間站的空氣質素。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表示,三支隊伍的方案可行性高,同時別具創意。他透露,待成果完善後,將由理大校長致信推薦該實驗項目上天,而上天的時間要根據項目完成時間以及下次載人飛船的升天時間而定。
遴選委員會成員、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吳波表示,中學生最需要培養好奇心,創新思維是未來必備的實力,「我鼓勵年輕人爭取機會裝備自己,同時嘗試發揮創新思維,為未來投身科研事業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