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繁榮進步,基層工人未能受惠。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研究)、講座教授(人口健康)葉兆輝表示,香港貧窮問題源於入息結構性問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住戶最低及最高入息差距由30年前的大約12倍,升至今年首季逾40倍,基層收入不足以餬口,他說,「唔返工,又話我懶,我窮抵死啦,但返工都窮,好無奈!正常社會的話,點解唔係辛勤工作八小時可以養家呢?」
在職貧窮人口逾80萬
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去年貧窮人口升至165.3萬,在職貧窮人口佔80.5萬名,貧窮率13.6%。葉兆輝表示,根據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最低及最高十等分組別的每月入息中位數,差距近年不斷擴大,由1991年的2800元及35600元,相差12.7倍;擴至2011年的3300及84000元,相差25.4倍;2021年為3000元及12.08萬元,相差40.26倍;今年首季為3000元及13萬元,相差43.3倍,令人震驚。
促調高最低工資
「香港每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平均3%至5%增長,最好是人人賺夠錢可以交稅,事實是約80%個人入息稅由10%納稅人繳交,經濟發展傾斜,只有少撮人受惠,低技術工人不能受惠於『漏斗效應』的好處,並不健康。」葉兆輝說。
他稱,在高消費的蘇黎世及澳洲,一小時最低工資可買到三至四杯拿鐵咖啡,但在香港只換到一杯,反映工資偏低,購買力弱。商家如認為這是自由市場經濟,只能說他們欠缺社會責任,想賺到盡。「在有人文精神的社會下關愛群體,應學習可持續精神,不是僱主一方賺到盡。應共創共享繁榮美好未來,香港也可以做得到,視僱員是夥伴。」
政府展開新篇章,葉兆輝建議加強保障基層工人福祉,將最低工資水平由37.5元提升至有尊嚴水平,例如樂施會建議生活工資46.5元,「貧窮線下好多人生活好差,時薪加幾元對他們幫助好大,僱主承擔租金貴,人工不會令營運成本大幅增加」。若擔心影響中小企負擔能力,政府可寬減稅務,但提高利得稅至20%,「不用擔心企業會走,只要營商環境理想,倫敦及紐約40%高稅收,企業也會留下。」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表示,新一屆政府可做的實事很多,本港有數十萬個內地與香港婚姻家庭,通關對基層家庭十分重要,派現金令他們直接受惠,而工業意外頻生和鼠患處處等問題都應改善。
大公報記者梁淑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