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右)政府新成立「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希望解決跨代貧窮問題。
圖:(上)葉兆輝認為,政府應多管齊下,除擴大資助大學學額,亦應提升職業技能和進修資助,加強青年的競爭力。
圖:(下)周永新建議,藉着改革青少年中心,提升基層兒童能力,改寫他們「輸在起跑線」的命運。
行政長官李家超關注跨代貧窮問題,新成立的「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已於月中召開首次會議,政府將向商界募捐及招募師友,與第一期二千名劏房初中學生配對,並擬向每名學員提供一萬元啟動資金及獎學金。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研究)葉兆輝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政府帶頭示範,可推動社會幫助更多基層學生,但他指出,跨代貧窮不限於劏房戶,每年二萬多名未能升讀大學的文憑試考生,因競爭力低而限制了上游的機會。他認為政府應多管齊下,除擴大資助大學學額,亦應提升職業技能和進修資助,加強青年的競爭力。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則建議,藉着改革青少年中心,改寫基層兒童「輸在起跑線」的命運。
大公報記者 梁淑貞
跨代貧窮是指上一代貧窮延伸至下一代,政府的行動小組對象是弱勢社群的初中生,義務師友會與學員分享自己人生經驗,安排參觀和活動,助學員擴闊視野,加強自信,財政支援會在師友手上,幫助學員接受訓練或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
身兼港大社會科學學院講座教授(人口健康)的葉兆輝表示,師友計劃是雙方建立關係,用心感染他人,師友應接受培訓及得到支援,為了加強計劃執行,部門應分清楚權責,設預期目標,以便評估計劃成效。
葉兆輝表示,15至25歲是人生重要的發展階段,本港每年有5萬名文憑試考生,但政府資助大學學位只有1.5萬個,競爭激烈,未能升讀大學的青年中,約一萬多人報讀自資副學士課程,只有少數之後可跳升至政府資助學位課程。基層學生讀自資課程,畢業後欠下十多萬元學債,投身社會要還債,如何脫貧呢?另有一萬多人在中學畢業後投身社會,他們可能從事零售、超市等低技術工作,每月收入一、兩萬元,除了少數人晉身超級售貨員外,大部分人停留在基層工作。
政府應推動香港經濟多元化,為青年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現在政府協助精英運動員退役後升大學及職業規劃,也可套用在中學畢業生生涯規劃上。 —葉兆輝
葉兆輝表示,香港經濟發展單一化,只重視金融及專業工作,一般藍領工人的待遇較低,未獲社會尊重,如何增加年輕人上游的機會呢?因此,必須擴大資助大學學額,通過大學訓練加強青年競爭力。
除此之外,政府並應提供高質素的職業技能訓練,除了創新科技發展,在其他職業技能上例如調製咖啡、烘焙蛋糕和紋身等手藝,提供全面的持續進修機會。
「政府應推動香港經濟多元化,為青年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以及提升他們的能力。現時政府給予市民二萬元持續進修基金是短期性,而且金額太少,應每年為在職人士提供持續進修資助。現在政府協助精英運動員退役後升大學及職業規劃,也可套用在中學畢業生生涯規劃上。」他相信,為青年締造發展機會,可增加香港人力資源的競爭力。
政府可將青少年中心轉型,由康樂活動及課餘託管,改為全面援助基層家庭,在電腦技能、語言訓練、人際關係訓練及興趣班等,擴闊基層兒童的視野。 —周永新
周永新教授關注扶助基層兒童,要解決跨代貧窮,應擴大至幫助所有基層兒童,因他們無論語言能力、社會視野、社交網絡、自我形象及信心都「輸在起跑線」。他說,基層家長教育水平不高,子女語文能力較遜,中上收入家庭的兒童有較多機會到海外旅遊,但基層兒童可能未到過居住本區以外的地區,眼界較狹窄。當富裕家庭兒童參加興趣班,父母人際關係網可以協助他們邁向醫生等專業時,基層家庭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已很開心。
周永新說,基層兒童在家上網課,可能遇上不懂使用電腦等問題,建議政府將300個青少年中心轉型,由康樂活動及課餘託管的方式,改為援助基層家庭,在電腦技能、語言訓練、人際關係訓練及興趣班等,提升基層兒童能力,擴闊他們的視野,加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