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香港發展名家談─創科篇/依託國家大靠山 香港航天有作為

時間:2022-06-29 04:23:38來源:大公报

  圖:容啟亮深耕航天領域多年,早於20年前就已開始與合作夥伴參與太空儀器的研製。

  國家航天事業發展迅速,香港科學家把握機遇參與國家航天事業,貢獻力量。有份參與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工程的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昨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憶述參與過程時表示,「香港發展創科的出路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們的成功經驗證明了這一道理。」

  土生土長的容啟亮教授自回歸以來,一直參與國家航天事業,他認為香港科學家有科研優勢,但短板是實際應用,這方面正是內地強項。他建議香港加強航天研究,多開設一些專門課程,首先要加強人才建設。他透露,正準備一些教學方案,希望幫助完善該課程系統。\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張凱晴(文) 林良堅(圖)

  容啟亮教授現為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副系主任以及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深耕航天領域多年的他,一談到航天就滿臉興奮,嫦娥三號是他正式參與的第一項國家航天工程,而他研發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安裝在嫦娥三號着陸器的頂部,並且成功拍到了月球表面的清晰景象,完成了國家交付的使命。

  嫦娥三號也是國家探月工程在2007年開展以來,首次使用香港研發和製造的精密太空儀器。談及當年的心情,容啟亮表示,很感激國家對他的信任,「航天儀器的研發,本來就是高標準、嚴要求,萬一你掉鏈子,是會影響國家的!我們不敢懈怠,只能全力以赴,我想這也是我們的使命」。

  航天課程不足 不利育才

  成就任何事業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容啟亮早於20年前就已經開始與合作夥伴參與太空儀器的研製,包括1995年獲俄羅斯邀請為前和平號太空站研製「太空鉗」供太空人作精密焊接之用;為歐洲太空總署在2003年火星快車任務開發「岩芯取樣器」等。

  對於國家航天事業,容啟亮認為發展迅速,其發展在當今世界處於領先地位。而香港若要在這方面有突破,就一定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依託內地的航天資源才有發展機遇。不過,他坦言關鍵還是人才問題。他指出,目前香港關於航天、深空探測的相關課程比較少,不利於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容啟亮透露,他正在研究完善一些教學方案,為增設航天課程做準備,讓相關課程體系更加成熟。他說:「其實說到人才建設,我覺得不單止是航天領域,所有創科領域都適用,搶人才是個普遍現象。」

  創科需有強大市場支持

  問及容教授所在的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在招納研究生時有什麼考量?他表示,學生首先要對航天感興趣,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研究生要在其所擅長的領域內,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以及有能力做比較深入的研究。「正如頭先我所講,航天不是單一的領域,是不同領域的結合。」

  容啟亮指出,在整個創科領域的發展上,香港要特別注重與內地的合作,因創科需要一個強大的本地市場支持,發明方和後續的生產商才能壯大,唯有如此才能與外國的產品和技術進行競爭。例如探月工程,如果沒有國家支持,香港科學家再厲害也做不成。

  容啟亮透露,早前製作的嫦娥五號「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有關裝置將會繼續應用於嫦娥六號,而嫦娥六號更計劃登陸一個極具挑戰的地方,例如月球的極地。容啟亮說:「因為那是月球上最可能有水的地方,而且極地將來也是有很大機會用於建立月球基地。」不過,他表示這些都處於論證階段,尚未敲定最終着陸點。對於團隊下一步的研究計劃,容啟亮教授透露,國家未來仍有很多深空探測項目,所以團隊將有更多機會與內地合作,為國家服務,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工程中的一些項目,相信香港都會有份參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