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探古尋源/回歸後終有食水 古村居民感恩

時間:2022-06-21 04:23:50來源:大公报

  圖:已「殺校」的蓮花山公立學校,現時牆倒瓦傾,見證了香港百年滄桑,成為行山友的打卡熱點。

  位處大欖郊野公園元荃古道田夫仔一帶,不乏隱世古村及荒廢學校,包括蓮花山公立學校,是近年眾多行山友的打卡熱點,亦是新一代玩Wargame、露營和越野單車的好地方。鮮為人知的是古村見證了港英政府對市民生活的冷漠,該校附近原居民半世紀以來活在沒水沒電的偏僻地,直至香港回歸祖國後才得以改善。

  「好多謝前特首董建華先生,他要求有人住的地方,就要通水通電,那之後我們才有食水供應。」見證特區回歸祖國25周年的下花山原居民李伯感激地說。\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黃山(圖、文)

  有400年歷史的田夫仔村,由數百戶村民聚居,到凋萎成數戶的隱世小村。上世紀80年代「殺校」的荃灣蓮花山公立學校,牆倒瓦傾,長滿野草雜樹。70年代香港經濟高速發展,都市化,山野農耕文化,漸被世人遺忘,古村、廢校成疫下的打卡潮點,見證了香港百年滄桑和巨變。

  「這間學校在山上那麼遠,不知當時的學生是怎樣上學的,老師在無水無電下生活、教書,好艱苦,現在的學生真是幸福。」正用手機拍照打卡的李先生,向大公報記者感慨地說道。「下次親子行山會帶小朋友來,希望他們明白那時代學習的艱苦。」

  一個校長兩個老師 收三元學費

  74歲的李伯,是住在下花山的原居民,曾在該校讀過兩年小學。「上世紀40、50年代,香港工業不景氣,好多人失業搬到山上耕田、種菜,養家活兒。當年上塘、下塘及上、下花山等幾條村,住了不少這些村民,有200多人。」

  「學校建於50年代,收的都是附近幾條村的學生,全校最多人時,由一年至六年班,有近70人。」在李伯記憶中,村民生活不易,老師亦相當清苦。

  那時校長連中、英文老師共三人,因交通閉塞,校長同另一名老師,輪流每周上山住校三日,「佢哋每次上山,都要自帶柴米油鹽和食物返校煮食。」

  「學校沒水沒電,要接山溪水用,晚上用火水燈照明。另一名老師就分時段,由荃景圍步行一個小時來上課。」

  「第一任校長姓張,第二任姓梁,當年的學費每月三元,老師的月工資也不過是幾十元。放學就上山捉草蜢到市區賣,幫補家計。」

  「真的很多謝特區政府」

  60年代,李伯到荃灣打工。眨眼到現在已是白頭,村民搬走了,連李伯的老伴及子女,亦早已搬往市區。只有他還獨守祖屋,過着自得其樂的山居生活。「佢哋嫌這裏太隔涉,我探他們,還多過他們來探我。」李伯說道。

  「真的好多謝前特首董建華先生,在97回歸後,他要求有人住的地方,就要通水通電,那時我們才有食水。」李伯感激地說道。

  記者離開李伯的山居,沿着當年老師所走的路徑落山,沿途是壯麗的青馬大橋、昂船洲大橋,以及荃灣、九龍和港島的繁華美景,山上、山下兩重天,恍如隔世。時代在變,回歸25年,香港更是一日千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