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告別劏房 讀者獲善款渡難關

時間:2022-06-17 04:24:17來源:大公报

  圖:邱女士(左)感謝《大公報》讀者周女士(中)登門捐款,為她解燃眉之急。\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大公報訊】記者伍軒沛報道:「感謝《大公報》為基層發聲,讓我們收到關注,得到幫助。」今年農曆新年前夕,《大公報》關於劏房戶邱女士終於可搬到過渡性房屋過年的故事,引起讀者關注。有教會牧師分享報道,更有熱心市民聯繫《大公報》,希望進一步幫助邱女士改善生活。但由於第五波疫情嚴峻,捐款事宜延後,至上月18號終順利完成捐款。

  今年1月31日,《大公報》A1版報道,劏房戶邱女士一直蝸居在葵涌一處僅得60平方呎的小房間,住處站進三個人都有困難。其就讀中學的女兒要長期屈縮在床尾以小木板寫作業。疫情期間上網課,女兒在上體育課時連做伸展運動的空間都沒有。年近歲晚之時,房間中甚至連貼一張揮春的位置都沒有,生活條件令邱女士擔憂,生怕女兒會感到自卑。

  幸好,邱女士在春節期間搬進過渡性房屋「喜信」的150平方呎新家。然而,邱女士雖與女兒告別劏房,但從事飲食業的她在第五波疫情期間完全沒有收入,租金及生活費問題依然難以解決。

  盼《大公報》續關注基層

  報道刊登後,市民周女士在大衞城文化中心的牧師分享《大公報》故事後,非常同情邱女士的遭遇,聯繫大公報記者,表示希望捐出一萬元,幫助邱女士渡過生活難關。5月18日,大公報記者帶同周女士到邱女士家中,將捐款轉交。周女士說,捐贈目的除了希望幫助別人,更希望把這個布施的精神傳達開去。

  邱女士向記者表示,她在過去數月疫情下一直處於失業狀態,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多年來辛勞工作,其腰部軟骨嚴重磨損,已經無法做操重工作了,這筆捐款對她而言無疑是久旱逢甘露。「這裏的錢都夠我交兩個月的租金,實在是解了燃眉之急。」

  「感謝《大公報》為基層發聲,讓我們受到關注,得到幫助。」適逢今年是《大公報》120周年,邱女士對《大公報》表示誠懇的祝賀,期望大公報能夠繼續關注普羅市民的生活,為更多有需要的人發聲。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