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凝聚社會共識 傳媒應盡之責

時間:2022-06-14 04:23:36來源:大公报

  圖:《大公報》創刊120周年,日前舉行隆重慶祝儀式。

  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亦是《大公報》創刊12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於近日發來賀信表示,《大公報》旗幟鮮明發出正面聲音、凝聚社會共識,為維護香港社會穩定、增進香港與內地交流、促進人心回歸作出了貢獻。

  傳媒人出身的立法會議員陳凱欣昨日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說,總書記賀信中包含着對《大公報》及所有本港媒體的期望,希望媒體人繼續助力「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她說,過往有媒體為「博出位、博眼球」,片面地大肆報道負面內容,「講一句正面十句負面」,有意搞分化。她強調傳媒須有愛國精神,須有社會責任,凝聚社會共識。此外,她建議傳統媒體要銳意創新,擴大傳播力。\大公報記者 常彧璠(文) 攝影組(圖)

  堅持客觀公正持平報道

  「媒體在做日常報道時需堅持『平衡報道』,我從業時亦以此標準自我要求。」陳凱欣說,「平衡報道」便是真實、全面、公正、客觀地報道事實,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突出報道主要意見和觀點。但過往仍有少數媒體為「博出位、博眼球」不斷片面地報道負面內容,「講一句正面十句負面,都夠膽自詡客觀公正。」她說,香港經歷了黑暴與疫情,一度人心渙散、恐慌不斷,《大公報》等愛國愛港媒體「穩定軍心」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所以應在發出正面聲音、凝聚社會共識方面繼續努力。

  陳凱欣認為,媒體若要發揮促進人心回歸的作用,可適當提高媒體報道中介紹祖國歷史文化及發展現狀的佔比,「增加港人對祖國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人心回歸』。」她舉例說,每逢奧運,國民身份認同便會增加,傳媒如能在此期間籌備有關專題,介紹中國運動員的拚搏精神、奮鬥故事,既能為年輕人帶來正能量,又能促進他們對祖國的了解,「如果玩開這項運動,可能直情會想去內地培訓!」她又說,內地不少高等學府有優待港人的升學政策,如能多加報道,吸引更多港青到內地升學,無疑也是為「增進香港與內地交流、促進人心回歸」做出貢獻。

  發展新媒體 吸引年輕世代

  談及新媒體的發展,陳凱欣表示,眾所周知,修例風波中正是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絡煽動蠱惑了大批年輕人,才令他們自毀前程,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而主流媒體肩負着「撥亂反正」的使命,她相信總書記所言「銳意創新發展、不斷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正是期望愛國愛港媒體能夠在新媒體方面做得更好。「而家啲人不喜歡看長篇大論,社交媒體受歡迎也是因為夠簡單。」她提議傳統媒體認真思考如何把新聞報道中的「好題材」轉變為網絡世界的「好內容」,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