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大參與中微子實驗 助解大爆炸理論

時間:2022-06-10 04:23:46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在香港仔隧道內建立支援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地下實驗室,收集數據。

  【大公報訊】由多國粒子物理學家組成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公布中微子振盪其中一項重要參數的測量成果,有助解答宇宙「大爆炸理論」中物質遠多於「反物質」之原因。據了解,中大物理學系教授朱明中為首的香港物理學家參與該項研究,發揮香港科研力量,為實驗建立監測及數據採集系統等。

  多國粒子物理學家齊集

  中微子是亞原子粒子,亦被稱為「幽靈粒子」,特性是難以捕捉和數量眾多。它們能夠在三種不同的種類的中微子之間來回轉化,故被稱為中微子振盪;而出現振盪的機率,則以三個混合角來描述,其中混合角q13是在大亞灣實驗前唯一未被測量出來的參數,亦是解開中微子奧秘的關鍵。

  研究團隊在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附近設置多個大型圓柱形粒子探測器,接收來自核電站的反中微子流產生的光信號。直至2020年,團隊合共收集了550萬次中微子振盪的數據,經分析後得出的q13值,精確度是實驗設計目標的兩倍半,成果遠超預期。

  據了解,此次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及美國能源部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等共同牽頭,共有全球42個機構、237名科學家一同參與。其中,以中大物理系教授朱明中為首席研究員、港大物理系教授梁幹莊和潘振聲為聯合研究員的香港團隊,在此次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得到香港研究資助局共1700萬元的資助,另有超過40名中大物理系學生亦參與研究。

  據悉,香港研究組主要負責設計、建造及運營反中微子探測器的礦物油監控及密封氮氣系統,以及一個連續的氡氣監測系統,以確保探測器不受污染。同時,他們亦參與實驗數據擷取及分析的工作,包括惰性中微子及中微子退相干的搜尋。

  除了在大亞灣附近的主要實驗室外,香港團隊亦重建了香港仔隧道內的地下實驗室,建造宇宙線及中子探測器,以測試與大亞灣相似的地下實驗室內各種輻射本底,了解背景干擾因素,以支援大亞灣實驗。

  朱明中表示,這是第一次有來自香港的科研團隊參與一項重要的國際基礎物理學實驗,並得到突破性成果,「為香港的基礎物理研究打了強心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