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成分血捐血紀錄保持者李兆楠(左)及全血捐血紀錄保持者關錫堯(右)現場捐血。\大公報記者王亞毛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6月14日是「世界捐血者日」,市民每捐贈一包全血就可以救治3個或以上病人。成分血「捐血王」李兆楠自18歲開始定期捐血,37年間捐血逾700次,其子李柏軒在父親影響下,16歲開始定期捐血,至今已七年,這對捐血父子兵堅信捐血助人,亦可以傳遞正能量,「幫一個人就是幫埋背後的一家人,幫埋全社會」。全血「捐血王」關錫堯年屆70歲仍定期捐血,多年來堅持運動及健康飲食,只為幫到更多人。
身教令兒子加入捐血者隊伍
血液是由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和血漿組成。首次及大多數捐血者捐的是全血,即捐贈的血液會被分離為各種不同的血液成分以醫治不同疾病。若重複捐血後而沒有任何不適,便可考慮捐贈成分血,即捐血時會借助儀器選擇捐出血漿、血小板或兩者一起捐贈,其他血液成分則輸回捐贈者身體,捐血者每14日可捐血一次。
李兆楠是成分血捐血紀錄保持者,18歲開始捐血,最初堅持三個月左右捐一次全血,後在日本留學期間接觸成分血捐贈,返港後繼續捐成分血。37年過去,他不但堅持定期捐血,亦因身教令兒子李柏軒加入捐血者隊伍。
「從小就見到爸爸定期捐血,小時候已經對捐血好期待,原本在學校打針時未打已經開始喊,後來越來越鎮定,等到16歲可以捐血時,我馬上就去捐血。」僅20出頭的李柏軒,至今已有7年捐血經驗,現時父子二人堅持每兩周捐血一次,疫情期間更會在捐血前兩日特意做核酸檢測,確保在安全的前提下捐血,「幫一個人就是幫埋其背後的一家人,即幫埋全社會」。
全血捐血紀錄保持者關錫堯今年70歲,自1972年起已有50年捐血經驗。他會按照每隔75日可捐一次全血的建議,堅持每個周期的第一日就去捐血,已累計捐全血逾190次。紅十字會於2019年將捐全血的年齡上限由70歲上調至75歲,關錫堯曾計算自己最後一次可捐血的日期即76歲生日的前一天,「希望去捐血時大家見到我咁健康,能再放寬年齡限制,我們可以繼續通過捐血奉獻自己」。
為了可以持續定期捐血,關錫堯多年來堅持運動及健康飲食,他跑全馬已逾40年,每周行山三、四次,保證運動量;飲食上亦會多吃蔬果及鐵質含量較多的食物。
第五波疫情下捐血人數驟降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李卓廣表示,第五波疫情期間市民減少外出活動,令捐血人數驟降,原本每日約500袋收集量,疫下曾一度降至每日不足200袋。紅十字會希望透過定期的公民教育及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血液的認識及其重要性,從而鼓勵更多市民加入捐血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