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黃愷弘表示,音樂治療有助疏導不良情緒。
疫情持續兩年多,很多活動被迫暫停,市民的生活變得單調乏味,衍生不少情緒問題。情緒一旦無法疏導,就會在心底來回慄動,折磨身心。大家有沒有聽過音樂治療師呢?他們幫助有情緒困擾的人,據說能夠通過音樂排解鬱悶,讓人感受「被聆聽」、「被看見」,從而深入認識自己、驅走負能量。\大公報記者 張凱晴(文) 麥潤田(圖)
新冠肺炎肆虐,很多人會感到不安和有很大壓力,嚴重會引發焦慮和憂鬱。受影響的人會失眠、脾氣差、抱怨等。音樂治療師黃愷弘(Hugo Wong)表示,聆聽負面情緒需要技巧,處理不當反而會觸發負面情緒,互相傳染,甚至情緒爆發。治療師會聆聽受助者的「心音」,再疏導不良情緒。
Hugo說,音樂治療會用上不同的樂器,供有不同需要的人選擇,而治療方式包括聆聽、玩奏樂器或歌唱、即興、創作等。治療的原理是透過音樂去引導受助者專注好的一面,調整其認知、情緒、專注力、社交表演和靈性。「之前有個受助者在治療後告訴我,在疫情下個人靈性昇華了,更了解自己的內在需要,原來他只是想與家人一起。」
音樂治療還可幫助處理創傷,Hugo說「因為身體也有記憶」,例如受過侵犯的女性,身體會顫抖、失眠,可用淺層的身體律動令她放鬆身心。
「最深刻的個案是有位專業人士一直覺得自己『未夠好』」,Hugo替他做了疏導治療後,「最終他透過音樂,了解自己是有自主權的一刻,感動到哭了!」Hugo至今仍記得對方眼中有淚的情景。
聽輕快樂韻 腦海浮現田園
音樂治療如何令你成為更好的你?Hugo向記者示範了一些不同的音樂治療方式。疫下無法出外旅遊,Hugo建議記者來一趟「音樂旅行」,放鬆心情。他用輕快柔和的節奏,和有民謠風格的音調,令記者腦海中出現一幅「田園小鎮」的畫面。
「這是一種簡單的音樂引導意象治療法(BMGIM),即借助音樂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需要,治療心中的傷痛。完整的BMGIM可分為:前奏、導入、音樂意象引導經驗、尾奏」,Hugo解釋。
引導受助者尋回遺忘「哭聲」
Hugo再嘗試與記者進行即興的音樂互動。兩個人透過音樂互動,一邊回應對方的節奏,一邊了解和感受對方發出的聲音。Hugo表示,音樂治療師可以透過對方音樂的回應,大小聲、音調、速度等分析其狀態,再以音樂引導對方用「玩音樂」的方式,疏導不良的情緒。記者親身感受,覺得音樂治療可將一些無形壓力化為有形之聲,在指尖跳躍飛騰而出,心中莫名的壓力會悄悄地隨同音符和口中輕哼而減弱,內心的雜音減少,有種「沒有這樣繃緊」的感覺。
過程中,記者最詫異的是一個沒有音樂底子的人,也可參加這項治療,而且不感吃力。Hugo解釋,嬰孩在母胎中已感受到各式各樣的聲音,母親的心跳節奏,血液的流動聲,和自己出生時的哭聲。這些都是人類對聲音和節奏很原始的感受。「哭聲」是大家最早可發出的表達情緒的「音樂」。
音樂治療可以幫助遺忘了「哭聲」的人,了解到「想哭又哭不出」的心底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