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食物安全中心昨日表示,正積極跟進一宗涉及吞拿魚柳的食物中毒個案,包括派員到涉事食肆調查,並在該食肆抽取的一個吞拿魚柳樣本,檢出含有毒代謝物「組胺」。據了解,涉事食肆是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B1層的餐廳「ADD+」。
吞拿魚驗出「組胺」
食安中心發言人表示,早前接獲衞生防護中心通報懷疑涉及吞拿魚柳的食物中毒個案後,隨即派員到該間位於尖沙咀的懷疑涉事食肆跟進調查,並抽取樣本,化驗結果顯示,一個吞拿魚柳樣本被檢出每公斤2600毫克的組胺,可能引致中毒反應。
食安中心表示,該食肆已按中心指示停售及棄置相關食品。中心已指令該食肆徹底清潔消毒。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所有在香港出售的食物,不論進口或本地生產,必須適合供人食用,違者可被判最高罰款五萬元及監禁六個月。
食安中心在社交網頁發帖表示,「組胺」中毒又稱為「鯖魚中毒」,但這情況不止在鯖魚出現,也可發生在天然含有大量組胺酸的魚類,例如吞拿魚、沙甸魚、鯷魚等。「組胺」是魚與魚製品因為變壞與發酵,由細菌產生的有毒代謝物,製造「組胺」的細菌可以在剛捕獲的魚的皮、鰓、腸內找到,當溫度合適、細菌繁殖時,天然存在於魚類體內的一種氨基酸(組胺酸),就會轉化為「組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