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價值
•日佔時期是日本民政官員及軍人聚居地,見證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歷史、華僑參與保衛香港的貢獻,亦是戰時華人與日軍周旋、華人互助求存的歷史遺跡。
•首任屋主劉松娣的兩名兒子(陳氏兄弟),在天台觀察日軍船隻活動,向英軍服務團提供情報,並在居所協助製造無線電發報器,被漢奸揭發後犧牲生命。
❷ 建築價值
•面向彌敦道的正立面是「裝飾藝術風格」設計,是戰前香港民間建築緊貼國際建築潮流的憑證。
•面向柯士甸道的側立面採用「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元素修飾,包括長廊露台欄杆的通花圓紋、露台及門窗的花線裝飾。
❸ 原真性
•建築物大致保存完整。
•50至80年代曾在內部進行的改動,屬可逆轉的改建。
•2009年的維修工程有助還原建築於建成初期面貌。
❹ 罕有程度
•建於1932至1937年間,是尖沙咀現時唯一擁有騎樓柱的戰前洋樓,並是全港僅存三座有多層長廊露台的直角轉角戰前樓宇之一。
•作為陳氏兄弟執行情報工作的基地,是全港唯一僅存與日佔時期英軍服務團情報行動有直接關連的民間建築。
•地舖「永青餐室」曾被日本憲兵部佔用,相信是九龍半島僅存記載日本憲兵佔用民居歷史的建築。
❺ 組合價值
•於日佔時期的歷史脈絡,包括日軍佔用的經歷、接濟同胞的行動、與鄰近憲兵部、民治部、總督部等官軍活動足跡的互動和觀察,能夠與更廣泛地區的歷史建築及古蹟組合,展現更完整的歷史全貌。
❻ 社會價值
•美籍華僑陳氏定居香港落地生根,為柯士甸道一帶帶來第一間西式餐廳。日佔時期,陳氏成員加入保家衛國的情報任務,反映早期華僑對鄉土的嚮往及愛國情懷。在這建築物出生、成長的陳燕萍(劉松娣的後人),見證着190號扎根華人社區的起源與發展。
資料來源:民間研究《彌敦道190號文物價值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