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澳/水上人「毋須訓練」 龍舟遊涌今照舉辦

時間:2022-06-03 04:23:37來源:大公报

  圖:龍舟遊涌不受疫情影響,今年繼續舉辦,大澳一片熱鬧氣氛。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圖說:疫情之下,不少傳統文化都因人手不足、缺乏訓練、資金不足等問題,陷入傳承危機。而有逾百年歷史、獲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卻未受影響,今日如期舉行。「大澳人都是『水上人』,扒龍船毋須訓練」,大澳傳統龍舟協會副主席張海平表示,疫境之下,龍舟遊涌始終未斷,「遊涌在大澳人心中是很神聖的儀式,有信心代代相傳!」

  2011年列為國家級非遺

  現年82歲的張海平,參與組織遊涌數十年,印象最深是2008年時發生嚴重的山泥傾瀉令大澳的對外陸路交通停頓,多條食水管在暴雨中爆裂,整個大澳的食水供應停頓,連網絡及移動電話服務都受阻滯,所有交通工具難以入內。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澳居民選擇「揸船把參與遊涌的人員接返來」,張海平回憶,翌日雨停,遊涌得以順利進行,「沒有大澳人民的團結是做不到的。」

  他介紹,每年端午遊涌的經費都是由三個漁業行會,即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的會員平均分攤及認捐,「負責頭船的行會就畀多啲,如果是退休的老人家,唔畀都得,大家都唔會計較太多。」張海平說,未有疫情時,每年端午前來看遊涌儀式的遊客量多到難以計算,亦很大程度帶動大澳經濟,儘管疫下遊客數量大減,仍堅持舉辦「龍舟遊涌」活動。

  疫情下,遊涌會否面臨人手不足、難以發展交流的情況?對此,張海平笑言,「大澳人都是『水上人』,不需要額外的練習就可以參與到遊涌。」他續指,繼三個漁業行會,在2008年聯合組成「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結合多方面的力量,合作保育及推動遊涌活動,又在2011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令更多人關注遊涌,「更加多已經出去工作的大澳人,願意在遊涌時返來參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