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袁太被譽為「中環糉后」,開店30多年來堅持親手製作糉子,拇指的指紋也被磨損。\大公報記者文灝攝
端午節吃糉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糉子不單是果腹的食物,更會勾起不少人的兒時回憶,當年家人所包製的糉子,味道往往最是難忘。
坊間有老店不計成本「益街坊」,重逾一斤的糉子僅售19元;有中環名店幾十年如一日,由老闆親手製作。顧客每年端午到老店選購糉子,除了應節,有時只是為了尋回兒時記憶中的人、情、味。\大公報記者 邵穎
中環糉后慨嘆無人承傳
位於中環永吉街的「三陽號食品嘉咸街袁太」,被沿街的一排攤檔遮住了招牌,卻無礙客人前來光顧,不少人慕名而來,購買店主袁太手工製作的糉子,當中更不乏「一擲千金」者。開店30幾年來,袁太堅持親力親為,讓不少客人吃出「兒時的味道」——「有客人買了30幾年,初時佢個仔仲細,而家個孫都自己來買糉。」
重現家鄉味 迎舊雨新知
袁太獲譽為「中環糉后」,並非浪得虛名,為保證糉子供應充足,她凌晨2時便起床包糉,一直忙至店舖收工。陳皮素糉、雜豆糉、綠豆糉、火腿糉,全都手到拿來。在她看來,對質素的把控是根本,為確保蛋黃起沙香口,袁太堅持用鹽水浸泡鹹蛋25天,名聲在外,幾百隻糉子的訂單也不在少數。「鎮店之寶」、24厘米長的蘆兜糉,源自袁太的家鄉廣東中山,包糉時使用的蘆兜葉也是從中山速遞來港,令口味更清香。
第五波疫情嚴峻期間,店舖生意也受打擊,每日只能營業幾小時,收入幾百元,而舖位月租達五萬多元,加上今年的原料成本、煤氣費等都有上漲,入不敷出,有段時期因為跨境司機難以過關,部分原材料供應亦成難題。即使如此,袁太仍堅持價格與去年持平,希望老客人仍能品嘗到那熟悉的味道,亦希望吸引到新客。
長時間親力親為的揀選糉葉、清洗消毒、揀選原材料、醃製食材、包糉……繁瑣的步驟之下,袁太的拇指指紋已嚴重磨損,她說曾想過把包糉技藝傳承下去,但現時的年輕人大多認為包糉辛苦,不願學習。她慨嘆,當自己退休時,老客人便無法再品嘗那熟悉的味道,對於包糉手藝或失傳,她坦言感到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