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消委會報告/超市疫市加價 蛋糕食米最勁

時間:2022-04-14 04:23:28來源:大公报

  超級市場「疫」市加價,消委會調查發現,三間超市11組貨品上月平均售價,較一月份錄得0.2%至24.8%的升幅,升幅最高的貨品依次為包裝蛋糕、食米和雞蛋。有劏房居民坦言,食品價格飆升,會食少一些,甚或不買。記者傍晚在街市觀察,發現不少市民趁商戶收檔前「執平貨」,只為「慳得一蚊得一蚊」。

  有議員指出,超市逆市加價加重基層生活負擔,近期多了市民為省錢買過期貨、趁街市收檔前買打折的蔬果;消委會呼籲超市負起社會責任,與市民共渡時艱。\大公報記者 邵穎

 

  消委會分析第五波疫情超市貨品價格,透過超市格價工具「網上價格一覽通」,收集今年一月至三月期間,三間超市11個組合共90項貨品的網上價格,發現平均售價上升0.2%至24.8%,升幅最多的是包裝蛋糕,升24.8%;食米升9.2%;雞蛋升8.2%。

  罐頭肉較疫前貴28%

  消委會亦分析去年超市貨品價格,發現230項超市貨品的總平均價格,雖然按年輕微下跌1.9%,但回落幅度未能抵銷2019年的升幅,例如罐頭肉組別內的6款貨品,去年的平均售價較疫情爆發前高出15%至28%。

  消委會促負社會責任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表示,留意到疫情下超市優惠減少,加上市民需求增加,令價格在短時間內飆升。疫情下經濟民生備受打擊,市民大眾的生活百上加斤,消委會呼籲超市肩負起企業責任,致力穩定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與市民共渡時艱。

  食品價格飆升,不少基層家庭只能想盡辦法節省開支。在北角露天街市,不少市民趁黃昏後商販開始減價促銷時才買菜,10元至20元能有兩份或三份的蔬菜最受歡迎,吸引大批市民選購。不少街坊一面搶購一面互相分享資訊:「隔籬間舖10蚊兩份,仲平啲!」

  有市民表示,疫情下經濟轉差,但物價卻更貴,「之前10蚊四份都好大份,現在三份,分量都少,但沒辦法,還是要買。」有婆婆坦言,傍晚才買菜因為價格相對白天便宜,「啲嘢比疫情前貴好多,呢啲唔使講啦,而家100蚊都買唔到乜嘢!」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指出,一直以來不少居民都質疑超市逆市加價,並反映不少「打包」售賣的貨品,看似有優惠,但實際價格反而高於購買單件商品。他認為,超市在經濟低迷、百業蕭條時「賺到盡」,做法離譜,加重市民生活負擔。他留意到,疫情下,多了基層家庭要節衣縮食、買過期商品、在街市打烊時購買商家賣不出的平價蔬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