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Gordon Yao數十年來一直保留着客人度身訂做的資料,方便客人再訂做時作修改。
城中的另一間亦在掙扎求存的老牌洋服店Gordon Yao,可說是手製洋服的上海工代表。80歲高齡的店主姚國偉(Gordon)子承父業,親眼見證了洋服店由輝煌到沒落的過程。
1935年姚國偉(Gordon)父親在上海鳳陽路開了首家裁縫店,取名「姚興昌」。1950年,Gordon父親南下香港,在尖沙咀金巴利道開店。
「而家剩低一隻手數晒」
1958年Gordon隨家人由上海來港,跟父親及前輩學藝,當時Gordon父親的洋服已做到有聲有色,至60年代生意更是門庭若市。當時一個月的收入,已可以在旺角買樓。
要數洋服最風光的時代應該是70、80年代,Gordon的地舖成七百方呎大,負責接待、度身的夥記有四、五個,工場師傅近20人,回憶往昔的輝煌歲月,Gordon心情特別激動。
Gordon父子接待過的政商名人和流行明星更是多不勝數,已故商人郭炳湘亦是該店的常客。為遷就遊客,該店在80年搬去海港城香港酒店。全盛期,有逾百間高級洋服店駐場各大酒店。
回歸後,外國遊客生意漸少,相反內地遊客生意開始上升。該店由香港酒店搬到尖東的酒店,經年累月,Gordon的資料庫藏有逾萬客人的度身資料,其中好多都是一家三代幫襯的長期客戶。
花無百日紅,隨着時代發展和消費模式的改變,傳統手工裁縫逐漸式微,「好的手造洋服店,連埋我哋,全港而家數埋,一隻手數得晒。」Gordon有點失落說道,就算順風順水有穩定的生意,好的師傅也只有月入兩、三萬元,「這行學師時間長,學完出來都唔知可以搵到幾多錢,呢30年根本無人願意入行。」
「疫下試過一張單都無」
近兩年再加上疫情,生意幾乎陷入停頓。「去年最差的一個月連一張單都無。」即使有熟客訂好材料寄到店裏,但因人在內地無法來度身被迫作罷,「咁耐都通唔到關,你話慘唔慘。」
面對愈走愈窄的路,Gordon有點失落說:「我都80啦,沒人接班,只能做一天算一天,如果頂不住亦只有關門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