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租戶畀唔起 業主冇着數

時間:2021-09-29 04:28:34來源:大公报

  公營房屋落成量年年「走數」,從未達到長遠房屋策略的建屋目標,但住屋需求龐大,新單位供應量追不上需求,政府折衷嘗試在已落成單位中尋找「新供應」。

  為善用現有公營房屋資源,房協及房委會先後推出及參與包括「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在內的輔助政策。不過,出租計劃已推出三年,成功簽約的不足100宗。有輪候公屋多年的市民,即分租計劃的目標對象坦言,從未聽過此計劃;即使已參與計劃的,有取得「租客證書」的劏房家庭,被業主叫價近萬元的月租嚇怕,根本無力負擔。出租計劃宣傳不足,加上業主及租客對租金的期望有落差,令計劃「兩頭唔到岸」。\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曾敏捷

  「咩出租計劃?未聽過噃!」陳女士一家三口輪候公屋已六年,現以月租4900元,租住深水埗鴨寮街一個120平方呎劏房單位。由於近年房屋議題備受關注,加上關乎貼身利益,陳女士一直很留意房屋政策,但坦言沒有聽過「未補價出租計劃」。

  「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是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的其中一個項目,居屋、夾屋等資助出售房屋的業主,就算未向政府補地價,也可將單位租給輪候公屋的家庭,並希望租金能低於市價,以紓緩他們的經濟壓力。房協2018年9月推出先導計劃,准許合資格業主分租單位,2019年10月再推「改良版」,准許放租整個單位。房委會亦於2019年以試行方式參與計劃,早前更宣布將計劃恆常化。

  「業主叫價近萬,計劃幫唔到我哋」

  房協早前完成計劃檢討,截至今年四月底有64宗成功租賃個案,個案月租介乎500至15000元,中位數為8000元,略低於私人住宅單位租金中位數的13000元。

  出租計劃下的單位租金,由業主決定,但不少租客反映,負擔不起業主的叫價。陳女士說,出租計劃讓正輪候公屋的家庭提供多一個選擇,但當聽到租金中位數竟高達8000元,她直言不會申請。「如果我有8000元交租,仲需要住劏房嗎?」陳女士說,疫情下許多基層失業,負擔得起的租金金額更少,以她為例,丈夫原是維修工人,但公司在疫情下倒閉,現只能靠打散工養家。

  截至今年9月27日,出租計劃錄得1360宗租戶申請,但成功簽約的僅94宗。一家四口輪候公屋逾五年的黃女士,是成功取得出租計劃「租客證書」的準租戶之一,但她最終放棄了計劃,「業主叫價近萬元,能負擔的家庭可能已經過了入息限額,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計劃實在幫不到我們。」

  黃女士現以每月6000元租住深水埗一個200平方呎劏房,靠丈夫一人工作養家,月入僅萬多元。她去年11月首次聽聞未補地價出租計劃,一度以為可以用公屋租金相若價錢,覓得安身之所,於是迅速遞交了申請表。今年一月,她獲安排見房署主任,通過入息審查、宣誓一連串手續後,成功獲批「租客證書」,並獲告知可登入計劃專屬網站,尋找各區放租單位,選中後便可直接聯繫業主洽商。

  黃女士起初非常積極尋找心儀單位,她首先選定了離家最近的南昌邨一個500平方呎單位,但看到業主要求租金水平是8000元至10000元後,興奮的心情瞬間被撲熄;她退而求其次,鎖定沙田區一個單位,但月租竟高達12000元,幾乎是全家每月總收入。「呢個計劃真係畀輪候公屋申請人?我哋負擔得起嗎?」黃女士慨嘆,輪候公屋的絕大部分是低收入家庭,月入只有萬餘元,用一半收入交租,已經是負擔極限,根本無法負擔近萬元的租金。

  倡設租金上限或轉助夾心階層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形容,出租計劃猶如「雞肋」。對業主來說,租出去的單位若不能收回過萬元租金,價錢太便宜;對租戶而言,月租超過6000元,已是超負荷。然而,這計劃規定業主只能將單位租給輪候公屋人士,政策可謂「兩頭唔到岸」。

  施麗珊認為,政府應調整計劃,包括考慮為租金設上限,因為相關單位本來就是資助房屋,若租金與市價相若,計劃變相是幫業主牟利;再不然,政府可考慮改變計劃服務對象,幫助無資格輪候公屋但要租私樓的夾心階層。

  房協表示,正與房委會商討加強宣傳,進一步向合資格業主及租客推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