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大法律學院張善喻教授(左一)及計算機科學系高志明教授(中)率領的團隊,下一步目標是研發有關人身傷害賠償的估算程式。
【大公報訊】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近年發展迅速,在法律事務領域中亦具應用潛力。香港大學近日研發出一套用人工智能輔助估算量刑的程式,能估算香港販運危險藥物的量刑。港大指,用戶只需回答四條問題,程式便可以從獲取的相關資料中估算出監禁刑期,有助減少量刑研究時間和成本,亦可幫助公眾了解觸犯販毒罪可能引致的法律後果。
港大計算機科學系高志明教授和法律學院張善喻教授率領研究團隊,研發出「港大人工智能律師」量刑估算程式的第一階段模型。港大表示,該程式涵蓋八種常用危險藥物,除了估算刑期外,還會解釋各個選定的特徵對整個刑期估算的影響,以及提供同類最密切相關的法院案例連結。
下一步:估算人身傷害賠償
港大稱,該程式結合法律領域知識和人工智能技術,機器透過訓練掌握兩類知識以估算刑期,包括法律原則、量刑指引、邏輯步驟以及法官在量刑時通常考慮的重要因素等法律領域知識,以及透過參考和記憶3000多份過往法院判案書,獲得的量化數據。
其中,法律專家訓練機器學會法律領域知識,計算機科學專家則利用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訓練機器,使其具有智慧去讀取和理解以往法院的判決,例如當案件具備如跨境販毒一類的加刑因素時,程式就會估算出額外的監禁月數。團隊將在下一階段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其他法律領域上,包括研發有關人身傷害賠償的估算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