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長期病患:醫生組織無視睇病難

時間:2021-05-20 04:23:46來源:大公報

  圖:引入海外醫生有助解決公營醫療機構人手短缺問題。

  本港公營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現象已持續多年,政府建議修例免試引入海外醫生,但新方案遭部分醫生團體「唱衰」,提出海外醫生未必識廣東話等反對理由。有關注團體批評,有病人排隊睇症等到死,對於有人仍執著於海外醫生中文或英文夠不夠好等細節,令人感覺「何不食肉糜」。有長期病患者致電電台表示,現時輪候專科時間長見醫生時間短,期望修例有助引入更多醫生,解決睇病難問題。\大公報記者 胡家俊

  政府建議透過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讓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免試執業,並將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為制訂承認醫學資格名單把關,確保來港註冊醫生的質素。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昨在電台節目稱,若要考核醫生是否適合在本地執業,執業試才是最好的方式,「有些人手持香港身份證,都未必懂廣東話,有考試大家就知醫生是否合資格。」

  病人在急症室等到死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接受同一節目訪問時表示,同意政府免試引入海外醫生的修例建議,但形容「保護主義」的門只算小開,未算「中門大開」。他強調,當局要引入海外醫生,與公營醫療機構人手短缺、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有關,過去有病人在急症室等待服務等到去世、肺癌病人排隊等手術亦要數個月時間,認為當海外醫生畢業的醫學院已獲得認可,亦已經在海外作醫生註冊之下,有醫生組織仍然要執著細節,例如執著海外醫生的中文好不好,英文行不行,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倡縮「捆綁期」增吸引力

  彭鴻昌又認為,修例建議下的「捆綁期」要平衡對海外醫生的吸引力,例如海外非專科醫生需要經六年專科培訓,再加要五年在本地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捆綁期」太長,對海外醫生可能欠缺吸引力,政府或需調整方案增加吸引力。

  有長期病患者亦致電電台,表態贊成修例引入更多醫生。有輪候衞生署皮膚科多年的市民稱,現時睇專科最快要等兩年多,但見醫生的時間好短,可能只得一、兩分鐘,期望修例可以縮短排隊時間;亦有基層病人稱,現時每次排公立醫院睇醫生,至少要等四、五個鐘,「我希望嗰位馬仲儀,都要睇嚇我哋啲苦況。」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重申,修例可吸納更多非本地醫生到部分專科,有助填補空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社交平台表示,若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建議落實,將有助數以千計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及早得到專業評估及適切康復服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