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馮錫雄報道:政府自2019年1月推出「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截至今年四月,補貼總額超過50億元,每月平均受惠人數215萬,每月人均補貼額約83元。隨着越來越多電子支付平台可用於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政府正研究八達通以外的領取補貼途徑。
政府去年初開展計劃檢討工作,顧問公司在去年七至八月,以電話訪問了3016人。結果顯示,逾八成半人認為,以八達通領取補貼的安排方便,接近六成受訪者認為補貼水平合適。
調查問及,政府應否規定市民只可憑個人八達通領取補貼,並須事先登記,以防止濫用。
結果顯示,約四成多的受訪者同意和反對,反映受訪者的意見兩極化,反對者普遍擔心,一旦實施有關做法會造成不便,亦可能引起私隱問題;也有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讓市民按個人需要,選擇使用不記名八達通或個人八達通領取補貼。
議員倡降低領取門檻
政府表示,已完成有關檢討工作,將擴大計劃至八達通以外的電子繳費系統,並已初步接觸個別電子繳費系統營辦商,研究如何加快將適用的電子支付平台納入計劃,相關細節包括:領取門檻、上傳和核對收費系統的交易紀錄安排等,當制訂具體推行方案後,將會與公共交通營辦商研究及商討。
另外,政府自2020年1月1日起,將每月補貼上限,由300元提高至400元,及後在今年三月宣布,將有關措施延長至2021年12月31日,並由今年4月1日起,將補貼金額上限暫時提高至500元。但數據顯示,現時每月領取300至500元補貼額的比率,只有3.3%。至於補貼計劃要求,市民於三個月限期內領取補貼否則作廢,數據顯示,仍有一成多人未有領取。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成員陸頌雄表示,歡迎政府擴大領取範圍至更多電子支付平台,又認為政府推出計劃的原意,是減輕市民負擔,建議政府進一步降低領取門檻,即每月公共交通開支,由現時超出400元才可獲得補貼,降至300元甚至200元已可獲得補貼,讓更多市民可以獲得較多的補貼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