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試題出現1910年代香港百貨公司海報,要求考生推論當時香港經濟發展。
去年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出了一條被評為「賣國」的試題,考生無所適從,引起軒然大波。今年歷史科昨日開考,偏頗及爭議性試題沒再重現。卷一問及20世紀初香港經濟發展、199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及經濟現代化、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巴黎和會,及冷戰期間的美蘇關係。有老師指今年的題目不會令考生困惑,但試題較以往問得仔細,形容「及格容易高分難」。有考生直言今年試題比較容易掌握,相信能取得理想成績。
大公報記者 殷向善\&
今年考評局因應疫情精簡試題,考生於卷一四條必答題中,只需選三題作答。試題一涉及「20世紀上中葉的香港」,要求考生推論1930年代香港和內地的關係,及1900至1941年間香港經濟發展。試題二問及改革開放後深圳經濟發展的特徵,以及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因素。試題三和試題四,問及考生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和平協議,以及冷戰期間的美蘇關係。卷二選答題,考生須從七題論述題中,選兩題作答,題目涉及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日本軍國主義、國際組織等(詳見表)。
兩題目問及兩地關係
李求恩紀念中學副校長兼歷史科老師徐曉琦表示,今屆卷一沒有特別具爭議性的內容,不會令考生感到困惑,而試題深淺與往年相若。卷一2C問及「1978年後中國的經濟現代化由什麼因素推動」,徐曉琦指,該類設題在2019年亦曾出現過,不算新題型,反而1C涉及「1900至1941年間香港經濟發展而言,資料A及B有多大用處」的問法,在歷史科較少見,考生或感到陌生。徐續指,卷二選答題中,一至四以及第七題都是「大路貨」,考生應能作出最佳選擇。
該校歷史科主任朱老師說,今年試題較以往問得仔細,要求學生要有較高知識面,令試卷「及格容易高分難」。而卷一有兩道題問及內地與香港的經濟發展的關係,宜引用改革開放後香港參與的有關內容,顯示兩地關係密切。
考生有信心可取佳績
考生張同學表示,今年沒有爭議性題目,形容「選擇壓力小啲」,亦表示今年試題較容易掌握,相信至少能取得四級成績。
考評局指出,昨日歷史科約有5200名考生報考,截至昨日下午三時,兩名考生昨日於竹篙灣檢疫中心應考(當中包括一宗新的申請),一名考生向考評局報告須接受強制檢測,並能如期參與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