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過年辦年貨總少不了買海味,但究竟為何一定要買海味?西環海味街的由來又如何?
據了解,這是經過一段漫長歷史演變而來,當年香港開埠初期,華人生活貧困,一般食糧以鹹魚青菜為主,而當時海味街的前身,有八成以上的店舖是以售賣鹹魚為主,賣海味的店舖反而不多,當時德輔道西一帶有「鹹魚欄」稱號,由於很多人在唐樓天台生曬鹹魚,地下是舖面,亦有所謂「上宿下舖」。
「魚翅撈飯」取代「鹹魚青菜」
隨着上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港人飲食習慣開始改變,富裕階層出現了「魚翅撈飯」一說,他們不再希望餐餐鹹魚青菜撈飯,令「鹹魚欄」不再興旺,取而代之,是鹹魚舖逐漸遷出,「鹹魚欄」亦慢慢變成「海味街」。海味街除了是港人過年前必到辦年貨的熱點,也慢慢成為內地遊客來港旅遊時到訪的地點。
歲晚辦年貨,有四大海味是必買之選,包括寓意「發財、好市」的髮菜和蠔豉,以及鮑魚、花膠。出手闊綽的人會買魚翅,其次有乾瑤柱、魚肚、響螺、冬菇等。反而海參不算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