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石硤尾公園擬建蓄洪池 中空見底

時間:2020-06-02 04:23:43來源:大公報

  圖:規劃中的石硤尾公園地下蓄洪池採用開放式設計\模擬圖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極端天氣及城市發展,都令香港面對更大的水浸風險。為此,渠務署計劃開展六個地下蓄洪計劃,提升多區防洪能力,其中規劃中的石硤尾公園地下蓄洪池,除了可發揮基本功能,保護附近約十萬人口外,更有望是本港首個採用開放式設計兼可「一地多用」的地下蓄洪池,上蓋增設社區休憩設施兼有鏤空設計可看見底部蓄洪池運作,旱季時甚至可走入池底部舉辦活動。

  六蓄洪池可存18萬立方米雨水

  蓄洪池主要作用是當雨水流量大幅高於雨水渠排水能力時,可作暫存,避免路面水浸。渠務署新一批擬議的蓄洪池集中在九龍區,包括太子大坑東遊樂場、石硤尾公園、觀塘秀雅道遊樂場、觀塘碼頭廣場、牛頭角海濱道公園,以及尖沙咀市政局百周年紀念公園,容量由6000至6.5萬立方米不等,合共可暫存18萬立法米雨水,即相當於72個標準泳池,其中大坑東項目是擴建現有蓄洪池,日後容量將由現時的10萬立法米增至16萬立方米。六個蓄洪池項目均處於勘探及設計研究階段。渠務署預料,項目最快要下屆立法會年度申請撥款。

  渠務署土地排水部工程師張飛傑表示,選址均位於現有遊樂場或公園地底,因為可挖掘空間較大、地下渠管等設施亦較少,「當然最重要是解決當區的水浸隱患」。他解釋,尖沙咀選址鄰近漆咸道南水浸黑點,觀塘及牛頭角的三個選址是為了應對未來九龍東新發展;至於大坑東及石硤尾,因為界限街及太子道西交界曾是水浸黑點,早年暴雨期間曾水深至大腿,現時雖已剔出黑點名單,但雨季時仍不時有水浸。

  六個擬議項目中,最有特色的為石硤尾公園蓄洪池,佔地約一公頃,位於現有公園噴水池下方,完成後可望紓緩大坑東道一帶水浸風險,保護石硤尾及旺角一帶約十萬人口。根據構想圖,署方初步考慮上蓋部分位置作鏤空設計,讓公眾可以望到池底,其餘地方則會增設休憩設施。渠務署排水工程部工程師袁佩姍透露,署方已經邀請非政府機構就項目設計諮詢區內居民意見,項目可望是本港首個採用開放式設計兼「一地多用」的地下蓄洪池,「現時的蓄洪池埋在地下,你不知道其存在,更不會見是怎樣運作,我們希望有新設計,市民不但見到,甚至有機會走下去。」

  上蓋打造文青聚腳點

  袁佩姍解釋:「這設計不但可讓市民在雨季時見到蓄洪池運作,起到教育作用,其實亦有助節省能源,因為開放式設計可減少抽風設備的使用,惟開放設計要兼顧維修保養及公眾安全考慮。」她又提到,蓄洪池希望可達至「一地多用」,除防洪外,亦可增加居民所需的設施,融入社區特色。她舉例,由於石硤尾公園鄰近城市大學、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等,蓄洪池上蓋可以考慮配合附近的文創氣息,打造文青聚腳點,例如設表演場地、假日藝墟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