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明渠變身生態河道 原生物種大增

時間:2020-01-30 04:23:40來源:大公報

  圖:渠務署與理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洪水橋明渠上游河段,以導流裝置改善河道生態;(圓圖)下林村河發現具有保育價值的北江光唇魚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為配合藍綠建設發展,渠務署三年前率先在新界三條明渠進行生態改善試驗工程,透過加入導流裝置改善水流、打碎石屎渠底重塑天然河床等,將石屎明渠變身生態河道。工程後,河道除水質有改善,甚至出現更多原生植物及物種,包括各種魚類及雀鳥等,其中下林村更發現具有保育價值的蒼鷺和北江光唇魚。

  渠務署自2016年起,先後在大埔下林村河、粉嶺麻笏河及元朗洪水橋明渠進行生態改善試驗工程。其中下林村河試驗工程首次嘗試移除一段長約65米的渠道石屎河底,改以不同大小的石塊鋪設河底,使河道形成深池、淺灘及天然河曲,模仿天然溪澗環境,並在河岸試種植不同水生植物,甚至安置木樁,供雀鳥棲息及聚集。

  渠務署工程師葉沛璣引述監測數據稱,工程完成後,除河道水質有改善,鄰近一帶的生物多樣性亦有所提高,河道出現更多原生植物及物種,包括魚類、淡水無脊椎動物及雀鳥等,例如在工程前的生態監測未被發現、具有保育價值的蒼鷺和北江光唇魚等。

  至於渠務署與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合作的試驗計劃,在洪水橋明渠上游長約330米的河段,安裝了32個導流裝置,使本來急速的直線水流形成彎曲路線,研究水流速度對河道生態等影響。水流減慢有助為不同物種提供微生境,吸引淡水無脊椎動物及魚類棲息繁殖,而導流裝置上種植的植物則為雀鳥、蜻蜓及蝴蝶等提供棲息及覓食空間,令本來石屎明渠增添不少生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