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海外集團董事長周勇表示,在選擇外拓市場時,要選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蓬勃的地方\大公報記者 黃洋港攝
「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香港,就沒有今天的中國海外。」中國海外集團董事長周勇認為,集團的發展與改革開放、思想解放,以及香港國際化和市場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密不可分。他又透露,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教曉集團要防範風險、控制負債及提升營商管理能力,更成為未來發展的核心管治理念。\大公報記者 林靜文
中國海外集團(下稱:中海集團)是隸屬於世界500強第23位的中國建築集團的駐港中資企業。經過39年的發展,從一家以20萬元開辦費起家的小商號,發展到總市值超過35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周勇介紹,年初至今,集團業務發展平穩,預計今年利潤超過300億元。
從承包工程項目做起,中海集團逐步在港拓展地產項目和物業管理業務。周勇接受《大公報》專訪時透露,八十年代社會認為做地產就是投機倒賣,當時在總公司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討論,但集團老一輩領導把握了這次改革開放的機會,果斷作出決定。
嚴格管理造就良好口碑
1985年,中海集團斥資4850萬元購入了大埔4號地塊,命名為海寶花園,成為地產業務發展的轉折點。周勇說,在吸收了香港成熟的地產經驗後,又開始向內地重點城市投資地產項目。成熟經驗,加上嚴格的管理,讓集團在內地有了「工科中海」的口碑。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海外發展(00688)怎會有上市的機會?」周勇感慨地說。他介紹,中國海外發展自1992年上市至今,從資本市場至少得到200億元至300億元資金,過程中又通過分拆收購,目前旗下擁有五間上市公司,皆因集團把握國家改革開放的機遇。
續參與本港民生發展
「每15個香港人,就有一個住在我們建的房子裏面。」周勇的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中海集團對香港民生工程建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多年來,中海集團累計建造各類住房16多萬套,其中興建公屋超過11萬個單位。集團未來會繼續在港投放資源,參與更多民生發展。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讓周勇印象最深刻。他於1996年獲派駐香港,翌年便遇上了亞洲金融風暴,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市場競爭的殘酷。
他回憶說,當時不少企業因此倒閉,剩下的公司苦苦經營,「高峰時一套房子的錢,到03年沙士時可以買三至五套」。當時集團的物業投資業務壓力也很大,但幸好建築業務表現平穩,助力集團成功渡過那次難關。他認為,這次經歷,給香港企業上了很好的一課,也讓集團了解到「現金為王」,並在未來發展中,做好嚴格的底線管理,增強對風險的防範及負債率的控制,同時不斷提升營商管理能力,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
引入職業經理人機制
未來,中海集團將進一步把握國家深化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他介紹,目前集團已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和方案,其中包括引入職業經理人、發揮集團的管控作用以及讓更多年輕人晉升領導層等。旗下中國海外發展今年引入職業經理人機制,對外進行高管市場化招聘,「以奮鬥者為本,讓有為者有力,讓有為者有位。」未來,中海集團、中國建築國際、中海物業都將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提升人才隊伍的市場化、專業化水平。
下一步,中海集團還會對旗下五家上市平台有更清晰的發展目標,提升協同效應。此外,讓更多香港年輕人融入國家的發展浪潮中,也是改革發展的新思路。
「香港人有獅子山下精神,也有廣闊的國際視野,語言能力和適應能力都很強,還很敬業。」他期望有更多港人融入大灣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