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桂花魚變身黃花魚 誰之過?\蔡樹文

時間:2018-11-06 03:16:20來源:大公報

  前日,在第一屆「本地有機水產節」記者會上,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公布的港人有機水產消費行為的結果時,某些小節讓人摸不着頭腦。

  主辦機構專門將港人經常食用,被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列為「紅色─避免」類別三種海魚:黃花魚、黃立鯧、紅衫魚,以實物向傳媒展示,旁邊還有名牌顯示魚的品種。

  然而,斗大的字寫着「黃花魚」的名牌旁邊,竟然不是黃花魚,而是被稱為淡水石斑的桂花魚(又稱:桂魚),如此張冠李戴竟出現在一個嚴謹的學術調查發布會上,讓人汗顏。

  做研究的人不懂嗎?似乎不是。也許是主辦機構可能不懂、誤認,或擺放錯誤,但作為現場採訪的傳媒人,理應有一般常識分辨黃花魚和桂花魚。事實是,誤將桂花作黃花的圖片,一路「過關斬將」來到編輯手上。

  其實,研究報告聲稱港人經常進食的三種被濫捕魚當中,黃花魚及黃立鯧(黃蠟䱽)已經有大面積網箱養殖,市場上出售的黃花魚和黃立鯧大部分來自沿海網箱,這是否等於野生?研究報告沒有解釋。

  現實是,野生黃花魚只有富人才能食得起,早前有報道引述漁民表示,一條重兩斤的野生黃花,賣了4800元,比老鼠斑和三刀都貴。市場上大量供應重一斤左右的黃花魚只售20至30元,魚販會賤賣貴價魚嗎?

  學術研究必須嚴謹,記者更須要成為「雜家」,否則,只會傳遞錯誤信息,誤導讀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