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詹志勇到多處觀察,發現不少樹木被連根拔起後,扯起的泥土呈四方形或圓形
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後,吹倒近五萬棵樹木,不少古樹亦「喪命」,塌樹危機處處。人稱「樹博士」的詹志勇到多處觀察,發覺不少樹木被連根拔起後,扯起的泥土呈四方形或圓形,分析出塌樹的兩大禍因:一是種植方法不當,二是泥土質量欠佳,「樹木僅在一立方米的空間內生存,根部如何能抓緊泥土不被風吹倒?」他形容「唔夠空間唔好夾硬來」,又強調風災過後,現在是重新種植樹木的「黃金時機」,呼籲當局吸取經驗教訓,採用新的種植方法,既科學又安全。\大公報記者 林海瑩
「山竹」無情殺樹,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發表網誌,指過往數十年在市區內外生長的大小樹木,也受到今次「山竹」影響,至今共有46000多宗樹木倒塌個案。過去兩周,多個政府部門忙於清理各區塌樹。
一立方米難養一棵樹
「其實唔應該冧咁多。」眼見眾多大樹不敵風雨,樹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感慨,香港地少人多,不止人居住環境狹窄,連樹木都沒地方生存。香港現時樹木種植方法沿用18世紀傳統方法,即把樹木種在一米乘一米的固定面積中,而樹木最理想生長空間,應是樹根面積等於樹冠面積,區區一立方米「細得太極端」,樹根被迫向下垂直生長,只能用以吸收水分及養分,「想企得穩,要打橫生。」才能屹立不倒。
除受土地限制外,詹志勇指泥土也是重要條件;而受香港法律規定,路邊的石屎路一定要把地下的泥土「壓得好實」,避免路面塌陷;惟泥土太實,樹根就沒法穿過,就連水分都難以滲入,何況有八、九成泥土是沙石,含有水泥成分,會改變土壤中的酸鹼度,「質地差到不得了。」
籲吸取教訓 科學種植
詹志勇解釋,香港是高密度城市,要種植樹木,只有兩種方法:一是種植小型樹木,但受全球暖化及熱島效應影響,若要降溫,只有種植大型樹木才有效果;二是採用現代科技的種植方式,如「管道種植」:在樹與樹之間放一條粗壯的排污水管道,管道內填充優質蓬鬆的泥土,讓兩邊樹根可穿過管道「互幫互助」(見圖),他稱「既然有契機,點解唔把握呢個黃金機會,從教訓中爭取進步?」
詹又指出,香港現時地下情況是樹根與電線融為一體,每當樹根生長到電線附近時,就慘遭維修人員「開坑檢查」而斷裂,這個情況已難以改善。他認為,從長遠分析,新界東北等新發展區,應「由頭做好」,把電線與種植地下空間分開,「有返啲規則,如果錯過就冇下一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