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1月9日,工作人員在對神舟二十二號的供氣管路進行吹除作業。
從11月5日神舟二十號飛船舷窗發現細微裂紋,到11月15日神舟二十號乘組「換船」返回地球,中國僅用10天就完成了首次太空救援;到11月25日神舟二十二號飛船升空對接空間站,中國僅用了20天就為神舟二十一號乘組重新部署了安全可靠的返回載具。過去,國際類似太空應急任務動輒需數月甚至半年以上,中國此次任務令人類的太空應急體系實現從以「月」到以「天」為單位的跨越。
在國際載人航天史上,應急救援通常被視為「極端預案」,往往受限於發射窗口、人員訓練和物資調配等因素,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快速輪換」。此次中國太空應急救援的表現,可謂給國際同行「上了一課」。中國載人航天始終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核心原則。對生命的敬畏,驅動着整個工程體系不斷優化冗餘設計、完善應急預案、提升響應效率。從風險發生到新飛船入軌對接僅用20天,意味着中國正式構建起切實可行的「滾動備份、發一備一」的常態化應急機制。
當前,中國空間站已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未來更多國家的航天員將進入「天宮」,對應急保障也提出更高要求。此次天宮應急任務的成功,不僅為空間站長期安全運行築牢防線,也為國際航天應對突發事件提供了「中國範式」。中國空間站正以「天」為單位,構建更安全、更可靠的未來。\大公報記者劉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