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公眾開放日期間,觀眾參觀沃爾瑪展台。\新華社
會晤背景:從吉隆坡共識到釜山對話
•此次會晤建立在近期一系列高層互動與務實磋商基礎之上。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經貿高層代表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密集磋商。雙方圍繞海事物流、造船業301調查、對等關稅暫停期延長、芬太尼相關關稅與執法合作、農產品貿易及出口管制等核心議題,達成「基本共識」。
•10月27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通電話。王毅呼籲雙方「相向而行」,為高層互動創造條件。
會晤焦點:經貿之外,戰略互信更關鍵
•觀察人士普遍認為,此次中美元首釜山會晤的深層意義在於重建戰略互信。近年來,中美在科技、安全、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分歧不斷擴大,「脫鈎斷鏈」言論時有出現,雙邊關係一度陷入「競合失衡」的困境。
•從吉隆坡磋商成果與王毅的表態可見,雙方已意識到「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的現實邏輯,暗示兩國正試圖從「對抗思維」轉向「風險管控」與「有限合作」的新模式。
全球期待:穩定大國關係,回應時代挑戰
•東盟國家在近日的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明確表示,期待中美關係穩定,以利區域和平與繁榮。日本新任外相茂木敏充亦強調「無意與中方脫鈎斷鏈」,反映亞洲鄰國普遍希望大國避免對抗,聚焦合作。
•中美元首釜山會晤真正的考驗在於後續落實。此次吉隆坡磋商雖達成「基本共識」,但仍需履行各自國內程序,尤其美國國會對華立場分歧明顯,可能成為變數。
資料來源: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