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京觀察/做強國內大循環是全球化之福\馬浩亮

時間:2025-10-29 05:02:40來源:大公报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這是着眼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着眼於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項根本性的戰略抉擇。

  中國有能力、有條件也有必要、有需求,做強國內大循環。按照兩個一百年的戰略部署,到2049年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以及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都有了重大變化,已不再是靠廉價勞動力和粗放式生產形成的「低端工廠」,而迎來了依靠國內大循環提質增效的新階段。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品類最全的工業體系,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都是國內大循環的支撐,也是優勢所在。

  而面對單邊主義、保守主義逆流,以及地緣衝突頻發、國際秩序震盪,中國要確保戰略自主和戰略主動,就必須立足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才能實現「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以國內循環的穩定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

  必須注意的是,某些力量,對國內大循環,動輒貼上「閉關鎖國」的污名化標籤。實際上,國內大循環與高水平對外開放毫不衝突,而是雙向互動。

  「十四五」期間,從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到證券、基金、期貨、壽險等金融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從單方面多次擴大免簽,便利來華旅遊、交流和商務洽談,到推出K簽證廣攬天下高新科技英才……中國在產業、金融、人才、技術、規則、標準等各方面,加強與世界對接,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含金量越來越高。

  特斯拉、空客、寶馬、摩根大通、阿斯利康等各行業跨國巨頭紛紛擴大在華投資,就是看到了中國的廣袤市場和強勁消費潛力,首先為中國客戶和消費者供給產品和服務,他們也成為參與國內大循環的活躍因子。這與以往外企利用「中國製造」來供應西方市場,已經有了相當轉變。

  中國敞開懷抱,吸納全球要素,融入深耕中國市場,共享發展紅利,並與國際大市場銜接,也是全球化的應有之義。因為中國市場本身就是全球化大市場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具活力和潛力,最具確定性和穩定性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就可以更清楚看到,中國在十五五繼續做強國內大循環,恰恰是全球化之福。這並非「閉關鎖國」「單打獨鬥」,更與霸權國家的「單邊保守行徑」有本質區別。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