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聚焦四中全會/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壯大實體經濟

時間:2025-10-24 05:02:38來源:大公报

  圖: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圖為10月17日,觀眾在2025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了解可載人飛行器。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23日發布公報,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十二項重大部署,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賈若祥接受《大公報》採訪時表示,唯有牢牢把握實體經濟核心,做大做優做強實體經濟,才能在貿戰衝擊中立於不敗之地。\大公報記者 任芳頡

  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建設強大國內市場 優化區域經濟布局

  全會提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要大力提振消費,擴大有效投資,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同時,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確保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要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

  全會提出,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疊加效應,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要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加強海洋開發利用保護。

  賈若祥指出,當前,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已現成效,在先進製造、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不僅強化高質量發展支撐能力,更拓展了高質量發展的多元化發展路徑。他舉例,蘋果、特斯拉等美企選擇在中國投資建廠,正是看好中國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廣闊的市場空間與較低的生產成本。

  打造「穩定錨」 應對外部不確定性

  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賈若祥表示,實體經濟是應對國際不確定性的強大「穩定錨」。面對國際環境深刻複雜變化,中國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他指出,實體經濟通過促進經濟發展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持續提升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韌性與可持續性,夯實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不斷提升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這種確定性為中國應對貿戰衝擊、抗衡美國貿易霸權提供了堅實支撐,以國內大循環更好牽引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避免「脫實向虛」 增強發展可持續性

  『「發展始終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尤其要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持續將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賈若祥表示,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期出現實體經濟外流和產業空心化現象,過度過快的「脫實向虛」影響經濟發展可持續性,而中國始終牢握實體經濟這一核心,通過做大做優做強實體經濟,確保高質量發展的韌性與可持續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