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十五五」前瞻/中國前瞻部署 引領全球未來產業

時間:2025-10-20 05:02:35來源:大公报

  圖: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未來五年中國科技創新發展關鍵之一。圖為17日,機器人在河北省石家莊國際會展中心進行足球比賽。/新華社

  「十五五」(2026-2030年)期間,是中國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關鍵攻堅的五年。如何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未來五年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企業創新發展戰略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張赤東向大公報記者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實現跨越發展,堪稱中國創新產業的成功樣本,為量子通信、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五年規劃對於中國科創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前瞻部署可進一步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引領力,推動中國科技引領的全球創新範式。/大公報記者 劉凝哲

  對於「十五五」時期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科技部部長陰和俊表示,將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營造世界一流的創新環境,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張赤東看來,五年規劃對於中國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在「十四五」期間,中國新能源汽車實現跨越發展,已有全球七成市場佔有率。在這成功的背後是近30年規劃,從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到通過長期重大科技計劃完成底層科學理論和技術研究,再到提前出台產業規劃和扶植政策,前瞻性的發布規則和標準,乃至後期民間資本入局打開海內外市場等,這堪稱中國創新產業發展的成功樣本,為當前量子通信、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政府適時而動 與市場良性互動

  張赤東認為,當前中國在量子通信等領域已實現探索性應用並接近市場化,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需進一步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引領力,強化基礎研究,避免過度商業化導致的技術空心化。對於低空經濟領域,可以參考十幾年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出現資本大規模進入的狀況,但市場規則標準仍未能統一,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同時,產業成熟具有其客觀規律性,不能以主觀行政命令去強推,而是需要逐漸培育市場的接受度。

  對於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興未來產業,可以引發智能終端和交互性革命的新技術,要重視基礎倫理先行。張赤東表示,機器人等產品快速發展,存在愈發人性化的趨勢,未來如何界定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係,機器人的身份認證等倫理問題必須進行提前討論,否則這類產品的快速發展有可能對社會的穩定及倫理關係造成影響。

  「我們在很多領域都處於前沿,或緊緊接近於前沿,『十五五』期間,這些領域有可能會創造出中國引領的全球創新範式。」張赤東說。在這些產業發展中,一定要注意政府跟市場在推動產業中的交互性作用,前期政府要強力去推動培育未來產業形成,當市場培育起來後,政府就應該主動地退出,形成政府與市場關係良性循環。

  傳統產業是新質生產力「主戰場」

  談到新質生產力,很多人往往聚焦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然而,在「十五五」期間,中國更需要關注的是傳統產業如何通過新質生產力實現轉型升級,這不僅關乎經濟高質量發展,更關係到國家安全、民生福祉與就業穩定。「相對來說,未來產業決定的是未來財富的集聚度,而傳統產業更決定普通百姓的幸福」,張赤東認為,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升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更需要在未來廣泛的基礎傳統產業中發展新質生產力。

  傳統產業並非「落後產能」的代名詞,而是新質生產力扎根最深厚、民生聯繫最緊密的「主戰場」。張赤東的研究顯示,從產業結構看,未來產業、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比例可能接近1:3:6或1:2:7,這意味着至少60%~70%的經濟活動依賴於傳統產業。中國工業體系能生產世界上99%的工業產品,這種完整性正是大國競爭力的根基,也就意味着傳統產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和培育更加重要。

  張赤東表示,傳統產業中的技術創新常被忽視,卻蘊藏着巨大潛力。例如農業通過「六次產業理論」與數字技術融合,不僅提升生產效率,更在種植過程中創造新價值,例如農家樂體驗、農產品溯源、生態旅遊等,使一畝地的產值從單一農產品收入升級為「生產+服務+體驗」的複合收益模式。更難得的是,這不僅增加農業收入,更讓消費人群的體驗感和幸福感翻倍增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