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在杭州,觀眾在2024雲棲大會計算展館了解雲計算產品及應用。\新華社;右圖:雲計算通過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圖為中國寶武馬鋼特鋼公司工作人員管理生產線智能化生產。\中新社
雲計算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技術底座,中國雲計算產業目前已形成龐大市場規模,亟需完善標準體系以支撐高質量發展。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雲計算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5版)》(下稱《指南》),旨在全面提升雲計算標準化水平。
《指南》明確,到2027年,新制定雲計算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30項以上,不斷健全雲計算產業標準體系。開展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的企業超過1000家,以標準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成效更加凸顯。加快雲計算領域國際標準供給,促進產業全球化發展。下一步,工信部將加快雲計算國際標準轉化,攜手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制定雲計算國際標準。\大公報記者 郭瀚林
《指南》提出,雲計算標準體系框架主要由基礎、技術、服務、應用、管理和安全6個部分組成。其中,基礎標準包括術語、參考架構和人才培養等標準。技術標準包括基礎支撐、平台、交互、部署等技術標準。服務標準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平台即服務、數據即服務、人工智能即服務、軟件即服務和安全即服務等標準。應用標準包括雲化技術應用和雲化行業應用等標準。管理標準包括設計、交付部署、運營、運維和質量評價等標準。安全標準包括安全基礎、安全技術與產品、基礎設施安全、服務安全、應用安全、安全管理等標準。
具體來看,基礎支撐技術標準方面,《指南》表示,要規範計算、存儲、網絡、一體化等相關技術和軟硬件產品的技術要求。其中,計算標準主要包括虛擬化、彈性計算、雲服務器等經典計算類,以及智算雲、超算雲、量子雲等新型計算類標準;存儲標準主要包括塊存儲、文件存儲、對象存儲等標準;網絡標準主要包括「雲─邊─端」之間,以及雲內網絡通信等標準;一體化標準主要包括雲操作系統、超融合和雲數據中心等標準。
規範各行各業應用標準
人工智能即服務標準方面,要規範雲服務提供者為雲服務客戶配置、使用和提供人工智能即服務(AIaaS)等要求,包括智能雲、AI雲服務平台、生成式AI雲服務等人工智能能力的雲服務標準。雲化行業應用標準方面,要規範雲計算在各行業中的應用等要求,包括製造、電力、交通、金融、教育等行業應用標準,促進各行業依託雲計算關鍵基礎設施,加速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楊旭東撰文指出,隨着數字化深入推進,信息處理需求急劇增加,雲計算正在向智能製造、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等領域交叉滲透,一方面通過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也為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供算力支撐,助推前沿技術應用創新和產業化發展。伴隨着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十五五時期,雲計算將迎來前所未有發展機遇。
提升國內外標準一致化
據了解,《指南》立足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形式新要求,旨在進一步提升智算雲服務水平,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算力支撐。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打破技術壁壘,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產業生態。下一步,工信部將指導行業協會、標準化技術組織和專業機構等,引導企業在研發、設計、交付部署、運營運維等環節對標達標。並加快雲計算國際標準轉化,提升國際國內標準關鍵指標的一致化程度,攜手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制定雲計算國際標準。